劉小華
(江西地礦贛南地質調查大隊,江西 贛州 341000)
在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重要性日漸突顯,可將更多地質相關信息提供給人們,為經濟活動的開展提供巨大輔助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遙感技術在地質勘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可使勘察質量和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在后續的研究中還應根據實際需求對該項技術進行優化,使其獲得更大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不斷提升,社會對地質工作給予高度重視,科技研究力度也逐漸增加,力求將更加先進的技術應用到地質工作中,使地質工作效率實現質的飛躍。
目前,地質勘察工作已經滲透到環境水文、人體健康、土地資源規劃、農業生態研究等方面,城市規劃中的地質調查工作被納入到主要工作章程中,日后還會朝著地質災害、垃圾填埋、城市污染監測等方面發展。總體來看,水工環地質勘察主要包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三種類型,具體如下:在水文地質方面,對地下水分布、埋藏、補給、排泄等情況進行勘察,為地下水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數據參考,以此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與保護力度;在工程地質方面,包括施工區域巖土類型、力學指標等,為施工圖紙設計者提供現場地質參數,提高圖紙設計科學性、實用性;在環境地質方面,對不同地區地質環境進行勘察,人類的不良活動導致環境不斷惡化,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通過地質勘察可為環境治理、災害預防提供有力的信息參考,確保人類在安全的環境下生活[1]。
現如今,勘察技術逐漸朝著信息化、現代化的方向轉變,具體如下:
(1)GPS技術。該技術主要通過衛星定位的方式,將地面信號直接傳遞到衛星系統之中,形成智能定位系統。在該系統中,對無線電測距技術進行完善,設置大量控制點,使地面信號能夠準確無誤的傳遞到衛星系統之中,明確勘察位置,再利用GPS接收機對信號進行接收,確定衛星的具體坐標,該技術的應用可對數據信息進行接收和轉換,達到檢測的目標。
(2)RTK技術。該技術的應用頻率較高,但對操作者具有較高要求。首先,將接收裝置安裝在基準臺,利用其與衛星信號接軌,對不同裝置中的信息進行對比,最后將其傳送到流動站。該技術可對外界影響因素進行有效控制,應用范圍較廣,地形勘察準確度較高;
(3)TEM技術。該技術從國外引進,目前在我國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主要應用在災情、工程、環境等方面的勘察工作中,技術原理為:利用接地線源將電磁脈沖向下方發射,對感應渦流場進行勘測,以此來判斷地質情況。一般情況下,地下均有自然磁場,很可能影響勘察結果,而該項技術的應用可適當延長發射時間,最大限度減少磁場干擾,維護勘察信息的準確性[2]。
在水工環工作中,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使勘察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包括數據采集、數據處理、信息解譯等多個方面,技術原理如下圖1所示。

圖1 遙感技術的應用原理
在數據采集方面,不同成像方式地物表現能力存在區別,應基于地物波普特征合理選擇成像方式,以解譯植物為例,可采取TM3、MSS5等成像模式獲取遙感信息。在數據處理方面,包括輻射矯正、幾何矯正兩種,根據勘察實際需求,選擇某項技術進行處理,并以圖像的形式體現出來;在信息解譯方面,對當地地貌特征、植物分布、人類活動等進行分析,在人類活動方面,通常較為活躍之處地下水深度越大,反之越淺,工作者需要對輻射亮度、反射率、植被關系等進行分析,以此獲取勘察結果。
在地下水勘察方面,采用混合比值圖像強方式對MSS影像進行處理,處理后的影像畫面十分清晰,可為地址工作的后續開展提供極大便利。MSS與陸地衛星的光道攝像數據相結合形成的圖像,使圖像細節之處被充分顯示出來,被哈塞克斯坦政府所采用,使圖像的處理能力極大提升,挖掘出北部的30余個地下富水遠景區,經過實地考察后,基本均找到地下水,且含水層深度均在1m~300m之間。在我國內蒙的錫林浩特地區,根據干旱區域地下水與當地制備關系,在TM圖像輔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環境遙感信息分析技術,對淺層地下水的埋藏區域進行預測,同時采用多時相遙感資料對內部湖區進行動態監測,明確湖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從而順藤摸瓜,準確找到地下水的埋藏位置。
在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我國多處出現水土流失情況,使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也阻礙了當地經濟發展。對此,應充分發揮遙感技術的作用與優勢,對當地水土流失情況進行調查,采集相關數據信息為預防和治理工作提供有力參考。事實證明,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勘察范圍得以拓展、勘察效率得以提升、勘察結果更加準確,同時還可對水土流失區域進行精準定位,為后續防治工作開展提供極大便利。例如,我國采用遙感技術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調查,將采集到的數據信息與前幾年進行對比,得出我國哪些地方的水土流失情況得到了控制、哪些地方正在加劇、哪些地方存在流失傾向等等。但是,該技術的應用對操作者技能水平有較高要求,不但能靈活運用該項技術,熟悉操作步驟,還要對水土流失概念、界定方式進行掌握,通過調查結果對比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使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生態問題逐漸得到改善[3]。
在水工環工作中,宏觀觀測屬于關鍵內容之一,將遙感技術應用其中可獲得更加全面可靠的觀測結果,主要應用到動態監測與宏觀普查兩個方面。工作者可通過多個角度對觀察點進行勘察,從而全面掌握勘察點的地質信息,還可對當地資源、環境狀態進行實時監控,更加全面的掌握當地的地質狀況,為后續地質開發提供極大便利。在遙感技術應用中,人們還可獲取部分地質信息,這些信息與以往相比更加清晰,通過圖像可使當前地質情況一目了然。在科技飛速發展背景下,遙感技術逐漸從以往的單一信息源朝著多源信息的方向轉變,在具體工作中與相應模型結合起來,面向研究對象進行多源分析,形成各類專題圖,為地址工作開展提供更為可靠的信息支持。例如,某市環保部門利用遙感技術,發揮IRS、TM影像的輔助作用對周圍省市的綠化情況進行多源分析,為最佳綠化城市評定提供強有力的數據參考。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之下,地質勘察的技術要求逐漸提升,為了提高勘察質量與效率,應積極引入GPS技術、RTK技術、TEM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等等,充分發揮各個技術的作用與優勢,保障數據信息準確性,并將勘察結果以圖像形式展示出來,使整體勘察工作得到顯著提升,實現地質勘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