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節區腦出血為常見的顱內自發性腦出血,最主要原因為高血壓[1]。亦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如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動脈硬化、海綿狀血管瘤等。基底節腦出血位置在內囊和丘腦附近,出血后最常見的后遺癥為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腦積水、吞咽功能障礙等。我科2007~2015年收治基底節腦出血患者768例,其中致腦積水122例,歸納分析原因,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768例患者中男438例,女330例,年齡35~84歲,平均60歲,入院時均有對側肢體偏癱,有意識障礙342例;GCS評分3~7分者193例,8~12分者309例,13~15分者266例;左側基底節出血326例,破入腦室152例,破入腦室者按照Graeb評分分級標準:1~4分71例,5~9分 61例,10~12分20例。右側基底節出血442例,破入腦室227例,按照Graeb評分分級標準:1~4分98例,5~9分82例,10~12分47例;按出血量分為三種類型,少量(<30ml)267 例,中量(30~50ml)245 例,大量(>50ml)256例,血腫超過30ml時一般采用手術清除血腫[2]。所以,少量出血者一般給予保守治療,僅15例行血腫腔鉆孔引流術;中量出血者141例行鉆孔引流術,16例行單側腦室鉆孔外引流術,88例行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大量腦出血者行小骨窗血腫消除術152例,大骨瓣減壓50例,20例行雙側腦室鉆孔外引流術,Graeb評分為10~12分,34例行小骨窗+對側腦室鉆孔外引流術,Graeb評分為5~9分。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和MRI檢查明確診斷。腦積水診斷標準:腦室擴大,雙側額角徑(Evans指數)>0.33。腦室邊緣模糊,室旁低密度暈環[3]。對患者年齡、出血量、是否破入腦室系統、性別等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然后對相關性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年齡、出血量、是否破入腦室系統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raeb評分與腦積水具有相關性。見表1、2。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出血量、是否破入腦室相關因素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臨床資料對比(n)

表2 Graeb評分與腦積水相關性

表3 腦積水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腦積水是腦出血后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病率較高。而且,一旦形成腦積水,未及時處理,將可能導致患者不可逆的神經功能障礙[4]。即使行手術治療,亦難改變已經形成的腦損傷。所以,如何阻止腦積水的形成是改善患者腦功能的關鍵。研究形成腦積水的原因以及形成因素,減少腦積水的形成很有必要。據統計,國外50%自發性腦出血合并腦室出血患者中35%可進一步發展為腦出血后腦積水[5]。腦出血后形成腦積水的原因尚未明確。傳統觀點認為,腦脊液由腦室脈絡叢產生,經蛛網膜纖毛及顆粒吸收后進入靜脈循環[6]。所以有人認為出血破入腦室或腦池后,阻塞蛛網膜顆粒孔,抑制腦脊液吸收;腦出血后蛋白含量增高,致蛛網膜粘連,引起腦積水[7,8]。按照此種機制,如果未破入腦室系統或蛛網膜下腔,應該無法形成腦積水。但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破入腦室系統是形成腦積水的主要原因,但仍有部分腦積水的形成是未破入腦室系統的腦出血所致。說明腦出血后腦積水的形成還與其它因素有關。本研究中顯示,年齡>60歲、出血量>50ml、破入腦室系統均與腦積水形成有關。
有學者認為在順應性降低和Windkessel效應基礎上,即使腦脊液通道自由,也會發生腦室擴張[9]。研究表明,腦室內腦脊液與室周組織間液一同經室周血管吸收,在完全阻斷中腦導水管后腦脊液壓力正常,提示腦室的腦脊液產生與吸收平衡[10]。當室周血管不能完全吸收腦脊液時,便產生了室周腦水腫。因此CT顯示腦室系統擴大,腰穿測顱內壓增高,腦室周圍水腫明顯;有些顯示顱內壓正常,仍有室周水腫,稱之為間質性腦水腫,常作為是否行腦室腹腔分流術的一個判斷標準。所以,腦脊液的吸收不僅僅是通過側腦室、三腦室、四腦室,繼而進入大腦表面由蛛網膜吸收,還存在室周血管吸收和淋巴系統吸收。即使蛛網膜的吸收減少,若室周血管和淋巴吸收正常或增加,亦可使腦脊液的分泌-吸收平衡,不至于產生腦積水。
本研究患者病變位于腦室周圍,一旦出血,對腦室周圍血管和室周腦組織的損傷和壓迫影響較大;同時,本研究顯示年齡越大,腦出血后腦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推測可能與年齡增長,腦內血管進一步萎縮硬化,對腦組織供血能力下降,同時室周血管回吸收能力降低有關;出血量越大,腦積水可能性越大,可能與大量腦出血后,腦組織水腫、受壓,腦順應性明顯降低,室周血管吸收能力下降有關。手術或手術方式亦可能是形成腦積水的一個相關因素,但手術方式往往和出血量、出血部位相關,故未能進一步討論。此類患者常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兩者同時存在,此亦可能為腦積水形成的因素,因兩者均可導致血管硬化,影響腦脊液的吸收,此兩種因素為腦出血形成的原因且與出血量相關,未列入進一步討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針對基底節腦出血,出血量>50ml者應積極手術,盡早清除血腫,以減少血腫周圍腦組織的低灌注[11]。盡快解除對腦組織的壓迫效應,恢復血腫周圍血管對腦組織的供血能力,繼而也增加腦脊液的回吸收能力。無論是否破入腦室系統,術中盡量減少對蛛網膜下腔的破壞。對于術前無腦疝形成或明顯腦萎縮患者,一般選擇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對于腦疝形成者,常規大骨瓣下清除血腫,術后去除骨瓣,徹底減壓。但即使徹底減壓,這類患者術后恢復仍然較差,腦水腫明顯,術后恢復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