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高峰
民族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方面,構建良好的民族關系也是實現國際安全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要求。當今發生的各種國際爭端與沖突很多都與民族安全出現危機有關。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局部民族風險的國家,民族安全對國家治理提出的挑戰更加緊迫。有學者曾經將民族安全與意識形態安全一起,看作是21世紀中國面臨的最嚴重的兩個挑戰之一,即“內外力量推動下出現的少數民族分離主義運動有可能導致國家解體。”[1]
民族問題是當前國家治理中最重要的社會政治問題之一。關心少數民族的生活與發展,妥善處理好民族問題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團結進步的大事。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
微信作為一種既可以使用文字,又可以通過語音、圖片、視頻等非文字手段進行交流的“多媒體”傳播工具。微信對傳播者文字表達要求的“低門檻”性和便捷性,特別符合少數民族群體消除語言和文字障礙的傳播需要。在少數民族的價值認同、情感與信息交流和各種社會動員中,微信正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有民族傳播研究者認為,在追蹤考察一個少數民族村民微信群后發現,微信在少數民族傳播中具有“強調個人和族群之間的關系,參與村落公共空間和公共事務的討論,想象族群的共同體”等文化社會功能,可以“使特定族群的人通過他們文化書寫的使用而搭建出一個新的溝通和認同的平臺,并經此促進群體中的民族認同意識和增強個體的文化接納感。”[3]
隨著微信在少數民族群體中的普及,微信在民族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為了較為準確了解少數民族群體在微信使用與信息傳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聞題,及其對微信治理的意見建議,研究者在進行全國性“微信輿論傳播與用戶使用特征調查”的基礎上,專門對少數民族微信用戶群體對微信內容質量的評價和治理意見等進行了研究分析。本次調查從2016年12月開始,截至2018年4月,共收到有效問卷2077份,其中涉及少數民族的問卷有135份。調查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近七成少數民族用戶喜愛微信,超六成用戶對微信總體印象在良好以上。少數民族用戶喜歡和非常喜歡微信的占68.2%。其中,對微信持喜歡態度的占47.4%。對微信非常喜歡的占20.7%。對微信持討厭和非常討厭態度的僅占5.9%。其中,討厭微信的占4.4%。對微信非常討厭的占1.5%。對微信喜好程度一般的占25.2%。
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總體印象評價為優秀和良好的占到63.7%。其中,認為優秀的占18.5%,認為良好的占45.2%。對微信總體印象評價為中等的占26.7%。對微信總體印象較差和非常差的僅占8.9%。其中,對微信印象較差的占5.9%。對微信印象非常差的占3.0%。
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喜歡和非常喜歡的高于漢族用戶,比漢族用戶高出5.5個百分點,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的喜好值為3.82,高于漢族用戶對微信的喜好值3.78。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總體印象在良好以上的人員比例低于漢族用戶,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的總體印象值為3.71分,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的總體印象評價值3.83分。
總體來看,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的喜好程度高于漢族用戶,但是對微信的總體印象評價低于漢族用戶。
2.超八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便利,只有近三成用戶認為微信安全。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便利和非常便利的占到80.8%。其中,認為便利的占47.4%。認為非常便利的占34.1%。認為不便利和非常不便利的合計僅占7.4%,兩者分別占3.7%。認為其便利性一般的占11.1%。
與對微信便利性評價較高不同,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安全性評價相對較低。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個人信息的安全和非常安全的占28.2%。其中,認為對個人信息安全的占22.2%,認為對個人信息非常安全的占6.7%。認為微信對個人信息不安全和非常不安全的占19.2%。其中認為對個人信息不安全的占14.8%。認為對個人信息非常不安全的占4.4%。對微信個人信息安全性評價一般的占比最高,占51.9%。
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的便利性評價值為4.04,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便利性評價值4.08。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的安全性評價值為3.10,明顯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安全性評價值3.20。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評價均低于漢族用戶。
3.超六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中謠言虛假欺詐類信息較多。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不良或有害信息較多的四大類信息是謠言虛假欺詐信息、拉點贊投票類信息、代購與商品推銷類信息和強制轉發。其中,選擇謠言虛假欺詐的人員占比最高,占61.9%。排在第二位的是拉點贊投票,選擇此項人員比例占59.0%。排在第三位的是代購與商品推銷,選擇人員比例占51.5%。強制轉發排在第四位,選擇人員比例占28.4%。其余認為微信上不良或有害信息較多的是侵犯隱私權肖像權、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淫穢色情、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侵犯著作權、涉密暴恐等危害國家安全信息和其他信息的人員比例分別占26.1%、23.9%、23.1%、20.1%、17.2%、9.7% 和1.5%。
與漢族用戶相比,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侵犯隱私權肖像權、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淫穢色情、涉密暴恐等危害國家安全信息等不良或有害信息較多的高于漢族用戶。其中,認為微信上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較多的比漢族用戶高出4個百分點,認為微信上淫穢色情信息較多的比漢族用戶高出5.5個百分點。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謠言虛假欺詐信息、拉點贊投票類信息、代購與商品推銷、強制轉發、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侵犯著作權等不良或有害信息較多的低于漢族用戶。其中,認為微信上信息謠言虛假欺詐信息較多的比漢族用戶低3.6個百分點,認為微信上拉點贊投票類信息較多的比漢族用戶低6.9個百分點,認為微信上代購與商品推銷信息較多的比漢族用戶低7.2個百分點,認為微信上強制轉發信息較多的比漢族用戶低3.4個百分點,認為微信上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信息較多的比漢族用戶低5.8個百分點,認為微信上侵犯著作權較多的比漢族用戶低8個百分點。
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和淫穢色情信息較多的明顯高于漢族用戶,而認為微信上謠言虛假欺詐信息、拉點贊投票類信息、代購與商品推銷、強制轉發、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侵犯著作權等不良或有害信息較多的明顯低于漢族用戶。

少數民族與漢族用戶對微信上不良或有害信息評價對比圖
4.超一半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虛假欺詐信息多,近四成認為侵權盜版、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信息多。超過一半的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虛假欺詐信息較多或非常多,占51.9%。其中,認為虛假欺詐信息較多的占36.3%,認為非常多的占15.6%。認為較少的占13.3%。不清楚的占34.1%。
近三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色情淫穢信息較多或非常多,占28.2%。其中認為色情淫穢信息較多的占22.2%,認為非常多的占5.9%。認為色情淫穢信息較少和非常少的33.4%。其中,認為色情淫穢信息較少的占21.5%,認為非常少的占11.9%。不清楚的占37.8%。
近四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中侵權盜版、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信息多。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中侵權盜版信息較多和非常多的占38.6%。其中,認為微信中侵權盜版信息非常多的占11.1%,認為較多的占27.4%。認為微信中侵權盜版信息非常少和較少的占18.5%。其中,認為微信中侵權盜版信息較少的占13.3%,認為非常少的占5.2%。不清楚的占42.2%。
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中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信息非常多和較多的占35.6%。其中,認為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信息較多的占24.4%,認為非常多的占11.1%。認為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信息較少和非常少的占28.8%。其中,認為較少的占24.4%,認為非常少的占4.4%。不清楚的占34.8%。
超一成用戶認為微信中危害國家安全信息非常多或較多,占13.3%。其中,認為危害國家安全信息非常多的占4.4%,認為較多的占8.9%。認為危害國家安全信息非常少和較少的占33.7%。其中,認為較少的占28.1%,認為非常少的占15.6%。不清楚的占41.5%。
近三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較多和非常多,占28.9%。其中,認為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較多的占20.7%,認為非常多的占8.1%。認為微信上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較少和非常少的占39.3%。其中,認為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較少的占21.5%,認為非常少的占17.8%。不清楚的占30.4%。
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虛假欺詐信息數量的評價值為2.89,遠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上虛假欺詐信息數量的評價值3.50。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色情淫穢信息數量的評價值為2.89,高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上色情淫穢信息數量的評價值2.85。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侵權盜版信息數量的評價值為3.26,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上侵權盜版信息數量的評價值3.40。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信息數量的評價值為3.13,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上宣揚迷信與偽科學信息數量的評價值3.20。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危害國家安全信息數量的評價值為2.58,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上危害國家安全信息數量的評價值2.62。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數量的評價值為2.80,略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上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信息數量的評價值2.83。
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的色情淫穢不良有害信息數量程度評價值高于漢族用戶,而對微信上的虛假欺詐、侵權盜版、宣揚迷信與偽科學、危害國家安全、煽動仇恨與不良情緒等不良有害信息數量程度評價值低于漢族用戶。
5.近八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信息的可信度一般,七成左右認為微信準確性和客觀公正性一般,對有用性評價相對較高。超過一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上的信息不可信和非常不可信,占10.3%。其中,認為不可信的占8.1%,認為非常不可信的占2.2%。認為可信的占10.4%。認為可信度一般的占比最高,占78.5%。
超過兩成的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中的信息缺少權威性,占22.2%。認為微信上信息不權威的占18.5%,認為非常不權威的占3.7%。認為微信中信息非常權威和權威的僅占14%。其中,認為權威的占13.3%,認為非常權威的占0.7%。認為微信信息權威性一般的占比最高,占63.0%。
超過一成的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中的信息不準確和非常不準確,占12.6%。其中,認為不準確的占9.6%,認為非常不準確的占3.0%。認為微信信息非常準確和準確的占14.1%。其中,認為準確的占11.9%,認為非常準確的占2.2%。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信息準確度一般,占72.6%。
近兩成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的客觀公正性評價較低。認為微信信息不客觀和非常不客觀的占17%。其中,認為不客觀的占13.3%,認為非常不客觀的占3.7%。認為微信信息非常客觀和客觀的僅占14%。其中,認為非常可觀的占0.7%,認為客觀的占13.3%。認為微信信息客觀公正性一般的占到68.1%。
相對于對微信信息的可信度、權威性、準確性和客觀公正性評價而言,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的有用性評價相對較高。超四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信息有用和非常有用,占42.2%。其中,認為微信信息有用的占40.0%,認為非常有用的占2.2%。認為微信信息無用和非常無用的僅占3.7%。其中,認為無用的占1.5%,認為非常無用的占2.2%。認為微信信息有用性一般的占53.3%。
與漢族用戶相比,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可信度的評價值為2.98,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信息可信度的評價值3.03。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有用性的評價值為3.39,明顯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信息有用性的評價值3.49。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權威性的評價值為2.89,略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信息權威性的評價值2.90。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準確性的評價值為3.01,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信息準確性的評價值3.03。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客觀公正性的評價值為2.94,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信息客觀公正性的評價值3.00。總體來看,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的可信度、有用性、權威性、準確性和客觀公正性評價均低于漢族用戶。
6.超七成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價值認同態度一般,近一半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自己影響大,近七成認為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周圍人影響大。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表達的觀點看法與價值認同和非常認同的占15.5%。其中,認同的占14.8%,非常認同的占0.7%。對微信上表達的觀點看法與價值不認同和非常不認同的占9.6%。其中,不認同的占7.4%%,非常不認同的占2.2%。超七成用戶對微信上表達的觀點看法與價值認同度一般,占74.1%。
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自己的影響力較大和非常大的占45.2%。其中,認為影響較大的占36.3%,認為影響非常大的占8.9%。認為微信對自己的影響較小和非常小的僅占13.3%。其中,認為影響較小的占8.9%,認為影響非常小的占4.4%。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自己的影響一般的占比最高,占40.7%。
相對于對自己影響較高而言,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周圍人的影響更高。近七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周圍人的影響較大和非常大,占65.9%。其中,認為影響較大的占49.6%,認為影響非常大的占16.3%。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周圍人的影響較小和非常小的僅占5.2%。其中,認為影響較小的占3.0%,認為影響非常小的占2.2%。認為微信對周圍人的影響一般的占28.1%。總體來看,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對周圍人的影響力超過對自己的影響力。
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表達的觀點看法與價值的認同度為3.05,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上表達的觀點看法與價值的認同度3.07。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對自己影響力的評價值為3.37,高于漢族用戶對微信對自己影響力的評價值3.29。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對周圍人影響力的評價值為3.75,略高于漢族用戶對微信對周圍人影響力的評價值3.74。
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上表達的觀點看法與價值的認同度低于漢族用戶,但是對微信對自己和周圍人的影響力的評價高于漢族用戶。
7.三成左右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信息整體高、對媒介倫理法規遵守較好。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信息整體質量非常高和較高的占30.4%。其中,認為整體質量非常高的占3.0%,認為較高的占27.4%。認為微信信息整體質量較差和非常差的占8.2%。其中,認為比較差的占5.2%,認為非常差的占3.0%。絕大多數用戶認為微信信息整體質量一般,占60.7%。
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信息發布對媒介的倫理道德遵守情況比較差和非常差的占15.5%。其中,認為對媒介的倫理道德遵守情況比較差的占13.3%,認為遵守情況非常差的占2.2%。認為微信信息發布對媒介的倫理道德遵守情況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占28.9%。其中,認為遵守非常好的占3.0%,認為遵守比較好的占25.9%。超過一半的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信息發布對媒介的倫理道德遵守情況一般,占54.8%。
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信息發布對媒介的法律法規遵守情況比較差和非常差的占13.4%。其中,認為遵守非常差的3.0%,認為遵守比較差的占10.4%。認為微信信息發布對媒介的法律法規遵守情況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占28.2%。其中,認為遵守非常好的占3.0%,認為遵守比較好的占25.2%。近六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信息發布對媒介的法律法規遵守情況一般,占57.0%。
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整體質量的評價值為3.22,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整體質量的評價值3.29。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倫理道德遵守情況的評價值為3.14,與漢族用戶對微信倫理道德遵守情況的評價值基本一致。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法律法規遵守情況的評價值為3.15,低于漢族用戶對微信法律法規遵守情況的評價值3.19。少數民族用戶對微信整體質量和對法律法規遵守情況評價均低于漢族用戶。
1.超七成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有必要加強治理。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需要和非常需要治理的占71.2%。其中,認為需要治理的占55.6%,認為非常需要治理的占15.6%。而認為微信不需要和非常不需要治理的僅占5.2%。其中,認為微信不需要治理的占3.0%,認為非常不需要治理的占2.2%。不清楚微信是否需要治理的占23.0%。
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需要加強治理的評價指數為3.80,高于漢族用戶認為微信需要加強治理的評價指數3.73。少數民族用戶更加傾向于需要加強微信治理。

少數民族與漢族用戶認為微信需要加強治理程度對比圖
2.提高用戶素質、加強運營把關監控和法律法規建設是少數民族用戶認為治理微信的主要手段。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加強微信治理主要應該采取的四大措施是提高微信用戶素質增強自覺意識、運營方加強技術手段監控、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和運營方加強人員審核把關。其中,認為應該提高微信用戶素質增強自覺意識的占比最高,占62.4%。認為運營方應該加強技術手段監控的排在第二位,占58.6%。認為應該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的排在第三位,占48.1%。認為運營方應該加強人員審核把關的排在第四位,占45.9%。其余認為加強微信治理應該采取的措施,按選擇人員比例高低依次為政務有關部門加強管制、成立行業委員會加強行業自律、依靠用戶舉報和其他手段,分別占39.8%、29.3%、23.3%和3.0%。
與漢族用戶相比,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治理需要運營方加強技術手段監控、政務有關部門加強管制的高于漢族用戶。其中,認為需要政務有關部門加強管制的比漢族用戶高出4.6個百分點。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微信治理需要提高微信用戶素質增強自覺意識、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運營方加強人員審核把關、成立行業委員會加強行業自律、依靠用戶舉報的低于漢族用戶。其中,認為需要提高微信用戶素質增強自覺意識的比漢族用戶低4.4個百分點,認為需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的比漢族用戶低7.6個百分點,認為需要運營方加強人員審核把關的比漢族用戶低5.7個百分點。
少數民族用戶認為加強微信治理更需要運營方加強技術手段監控和政務有關部門加強管制,而漢族用戶更傾向于綜合采用提高微信用戶素質增強自覺意識、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運營方加強人員審核把關等多種手段。

少數民族與漢族用戶對微信治理對策對比圖
由于微信信息交流和傳播可以通過語音、圖片、視頻傳播,能夠消除文字能力水平和文字輸入障礙等限制,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少數民族群體因為文字表達能力不足和文字輸入法等門檻限制的需求。微信已經成為少數民族群體用戶使用頻率和依賴程度較高的媒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嚴密防范和堅決打擊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4]在微信用戶數量、普及程度和使用黏度、依賴度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微信不僅成為少數民族生活交流的工具,促進民族間團結進步的工具,同樣也是一些別有用心,企圖顛覆分裂國家的不法和恐怖分子利用的工具。有學者在研究網絡犯罪與物理犯罪的本質區別時認為,網絡犯罪具有“擴大的規模、跨國的范圍、分散的控制”的特點,“一個強盜同一時刻只能搶劫一家便利店”,而網絡犯罪不同,“由于犯罪所需的信息交換可以在網絡空間內(范圍擴大)自動復制并以低廉的價格傳播(規模擴大),所以犯罪的規模可以成倍地增長。”[5]在當前微信已經出現一些不利民族團結信息和情緒的情況下,對各種利用微信進行民族和國家安全的滲透破壞活動需要給予高度警惕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