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冬 涂建潭
(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013年11月,習近平主席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進行調研和考察,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①張瑞敏:《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人消除貧困思想初探》,《理論月刊》2015年第4期。之后,習近平主席在諸多會議、調研座談、論壇等不同場合及對地方工作的批示中,不斷提到并推進了精準扶貧思想的深化和發展,對全面實踐精準扶貧工作,打好扶貧攻堅的一戰,具有關鍵性意義。
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及其地位的確立不是一朝而成的,其間經過了漫長的跋涉和實踐的考驗,其內涵自習近平主席提出以來得到了不斷得到深化和延伸。
精準扶貧的思想發展進程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首先,2013年的提出、初步形成時期;其次,2014-2015年的發展和完善時期;最后,2016年的綜合實踐時期。在這三個階段中,習近平主席始終關注著精準扶貧的工作,對各級政府機關給予科學的理論性指導,“精準”耙位,反復論證,基本完成了對貧困戶、村的精準識別、幫扶、管理和考核等,對于精準扶貧思想的成型和系統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論點和依據。
習近平主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辯證法,科學的對精準扶貧的思想進行了論述,以“精準”為核心,拓展其延伸關系,提出了幾大核心問題:“精準”是什么,為什么是精準的,如何落實精準等。其中延伸性的拓展關系主要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歷史性和現實性、短期性和長期性等辯證統一的關系。不可否認,只有充分把握其關系的延伸,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和運用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使其對扶貧實踐上發揮出最大的實用和指導價值。
了解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特征,必須把握“精準”的核心,其中正確認識和處理辯證統一的外延關系是關鍵。②黃承偉,覃志敏:《論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以下幾點特征,貫穿著它始終。
貧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存在著相互聯系的結點,了解貧困的普遍性是為了更好的把握貧困的一般規律。扶貧首先要從其普遍性入手,抓好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常見問題,然后再了解其特殊性的問題。習近平主席強調,抓好扶貧工作,推進好精準扶貧模式,要有共性的要求和可行性的舉措。同時,在掌握普遍性的基礎上,對貧困的特殊性的問題也要重視,嚴瑾對待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發展,有區別性的分類指導。扶貧工作要統籌全局科學規劃,抓關鍵,并不斷提高準確性、實用性、有效性,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尊重差異,使用“良藥,精準滴灌,有針對性的治療”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宏觀層面指導扶貧工作,找準相應的對策和方向,同時才可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使扶貧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貧困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典型的一個問題,涉及到民族復興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精準扶貧的扶貧工作要整體把握,全面落實,制定好總體戰略。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國家明確了扶貧機制的建立和規范了扶貧對象識別方法的統一鑒別機制標準。③水木,程文燕:《從粗放到精準的轉身——江西省鄱陽縣精準扶貧實施情況調查》,《老區建設》2014年第13期。對于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設卡片,設立國家扶貧信息網絡系統,接受社會監督,對公眾開放,并在精準扶貧的工作模式上進行有效改良,實施頂級設計。此外,貧困問題除了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也是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對當地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是當地經濟急需解決的問題。國家扶貧戰略必須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的發展,制定好有利于本地區扶貧的經濟政策和舉施。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加大對扶貧地區的資金投人力度,重點建設“重災區”:農牧區、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等,甘于奉獻,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打好扶貧攻堅戰。面向特定人口、特殊人群,進行精準扶貧。簡而言之,民族地區、集中連片地區、偏遠地區、扶貧工作邊界等部分領域對精準扶貧工作的落實發揮著關鍵作用。
貧困某種程度上,首先是個人、家庭、地區、民族個體性的貧困,是一種個體性發展的棘手問題。面對此種問題,精準扶貧首先要以個體為基礎,綜合分析其情況,從中挖掘個體資源,集中發揮出個體優勢,再上升到國家層面,進行有效實施和解決。習近平主席曾指出在精準扶貧中要增強內生動力,內生動力是個體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在扶貧工作工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梢?,在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要改變過去授之以魚的教條式方法,發散思維,舉一反三,充分發揮授之以漁的作用。貧困同時又是國家性的貧困,是國家所面臨的不可逃避的一部分,解決貧困問題除了以上所闡述的,要發揮個體方面的力量,還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企業的強大力量支撐,集思廣益,共謀發展。①馮朝睿:《連片特困地區多中心協同反貧困治理的初步構想》,《云南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建立精準扶貧機制,規范扶貧工作方式,著力發揮國家的中流砥柱作用,落實好扶貧工作,以此確保2020年能夠實現全部脫貧的目標。②趙國明:《新疆非重點地區扶貧開發調查研究》,《實事求是》2015年第2期。
貧困的成因不是一蹴而就的,存在著高度的復雜性。解決首先要從其短期性目標開始,盡快找到致富的途徑,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到2020年如期脫貧。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建立精準扶貧的機制,切實落實好貧困戶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脫貧。習近平主席也強調,落實好扶貧的具體工作,確保扶貧資源落到實處,力爭五到十年實現貧困戶脫貧。加快推進扶貧困難區的發展,提高扶貧的有效性,實現精準脫貧,使人民群眾逐漸富裕起來。③辜勝阻,李睿,楊藝賢:《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全國同步小康的對策思考》,《社會科學家》2015年第4期。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是民族復興的墊腳石。在扶貧問題的關鍵點上,首先要實現其短期目標,靈活調用資源,將大部分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充分轉移到貧困地區,活取活用,用于刀刃上。同時,精準扶貧工作要堅持長遠發展的戰略,集中精力發展貧困地區。如果只滿足于短期目標,治標不治本,忽視長遠發展,那么是不能在預期的時間內實現其全面脫貧的目標的。習近平主席另外指出,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為官于民的重要考核標準,發展遵從當地實際情況,實事求是,齊頭并進的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提高精準度、有效性、持續性。故在現有時期短期脫貧和長期發展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
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高于現實而服務于現實,這一科學理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對扶貧實踐的科學指導和應用。
精準認定扶貧對象,首先要從家庭收入、經濟來源等方面著手,確定扶持對象與衡量指標。結合每戶家庭的綜合情況,確定扶貧對象。并基于此,作出有效的數據分析。
科學的衡量指標體系是關鍵,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復雜艱巨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下,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對比研究和實地考擦,依據全國生活的平均水平和地方實際情況,開展座談會和聽證會,廣泛征集群眾、專家、學者的建議和良策。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實行民主考核和集中決策的方式,不斷討論評估,確保衡量指標體系公平公正?;诳茖W的指標體系和評分標準,確定扶貧對象,自覺接受群眾、社會、媒體的監督,使政務在陽光下成長。對于存在些許不正當的行為要及時給予處理、糾正,確保認定過程中“出淤泥而不染”。最后確定扶貧對象清單,及時公布。對于存在疑問的,加強相關資料的發放和宣傳,進行合理、科學、耐心的解釋和指導。如仍有群眾反映存在疑慮或錯誤的名單,要及時檢查、更正,直到達成絕大多數公民的共識和認可。
在實施精準扶貧策略之前,要確定致貧的根源和扶貧的對象,結合中國“十三五”的規劃總體要求,依法科學合理的運用多種“方法”,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實際操作中,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重拳出擊”,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切實扶貧。分析貧困家庭收入、家庭資產、消費水平、勞動狀況、子女情況等不利因素,綜合評估,設立幫扶對象的貧困層級。并在其基礎上,對癥下藥,切中靶心,輔之最可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此外,由于措施實行過程的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需要統籌發展,可持續堅持和夯實。因此,在實施多種方法時,要更加注意結合精準扶貧思想的各種外延關系特征。既要有經濟效益的產出,也要有文化價值的輸出;既要發揮政府、社會的作用,也要積極動員企業、民間團體、公民的廣泛參與等。
科學評估和考核要制度化設計,制定好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計劃,分階段對精準扶貧的工作進行評估、考核,進行季度、年度相結合的檢查,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考核,及時發現問題,找準方向,“鋪軌前進”。定性考核主要是對工作的方案、計劃、任務的完成進行論證考究。定量考核主要對扶貧執行情況和效果落實這兩方面的評估情況落實到具體實施階段中考核,包括組織力度、領導強度、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教育狀況、基礎設施、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社區認同感,生活滿意度等,它是最直觀、最有效、最可行的一種考核標準。
根據評估結果,對其進行排名和公布。工作嚴格實行獎懲制度,對于做的特別好的,加大激勵和獎勵措施,包括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兩個層面。對與懈怠、工作不力的官員,加大懲罰力度,施其壓力,樹立為國為民的責任意識。同時要加強他們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提高對扶貧工作認識的清晰度。考核不只是考核,而是全面更好地促進扶貧工作機制的良好運轉。
精準扶貧思想是國家新時期的扶貧戰略,是一種科學理論,是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戰略。它不僅強調了精準的區域、對象、原因,也強調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措施的精準落實。正確認識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及其特征是基礎,對扶貧是否有成效起著關鍵作用。在此基點,通過對精準扶貧外延關系的把握,可以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歷史性和現實性、等關系中的辯證統一。整個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中,蘊含著“精準、全面、可持續”的三大方面。
立足于精準、全面、可持續的三個維度,正確把握精準扶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科學準確把握外延關系的特征,才能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地開展各項扶貧工作。至此對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達到了熟知的程度,才可對充分發揮它的實踐和理論價值。在精準認定扶貧對象,合理實施多種方法,科學評估和考核三個層面上,結合衡量指標的的標準,實地調查研究考證,把握“精準”的核心,做好扶貧工作,為早日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