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毅通
(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新興第二小學 廣西 柳州 545112)
抽象化的數學內容使得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容易,因此,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環節,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刺激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應用能力以及邏輯分析推理能力,繼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
1.1 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尤其是教學年限較少,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普遍存在對小學數學知識結構不清楚、重點難點不明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數學教師對數學知識重點掌握能力欠佳,不能準確的找準關鍵點;其次,教師對學生不夠了解,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特征來制定教學方案,導致學生對課堂學習興趣下降,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升;最后,教學經驗的不足阻礙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數學知識架構不清晰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準確的創設問題情境,從而影響教學質量[1]。
1.2 教師對問題情境的難度掌握不到位。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不但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對問題的提出過于簡單或者過于復雜,都不利于對學生思考分析能力的鍛煉,因此,問題情境是考驗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關鍵。教師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對問題的分層設置,提出的問題要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牢固的掌握課堂知識點。如果設置的問題過于簡單,會使學生對課堂教學過于輕視,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反之,如果設置的問題過于復雜,則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不利于學習成績的進步與提高。所以,教師要合理創設問題情境,才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繼而提高個人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1.3 問題情境的創設缺乏趣味性。創設問題情境除了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以外,還需要增加問題情境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最終達到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并沒有注意到問題情景趣味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與能力,就可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其實不然,缺乏趣味性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問題情境創設階段,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無法最大限度的引發學生共鳴,學生也就沒有動力去積極主動去學習,進而降低了課堂學習效率,教師一整堂課下來也會特別累,同時也無法保證教學效率[2]。
2.1 提高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水平。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是以教師的專業素養水平為核心的。只有教師具備專業的教學素養與能力,才能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使一整堂課變得豐富而有層次,每個問題情境設置的恰到好處,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改進教學中的不足,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積極總結經驗,把小學數學階段的教學重點和知識框架進行整合,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的數學水平進行合理的問題情景的設定,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當學生把例題為“640/30”化簡為“64/3”時,得出的得出很容易出現20余4的情況,為糾正學生這一錯誤解題習慣,教師首先要設定好相關問題情景,來引起學生對這種錯誤解法的注意,然后設計不同的練習題來鞏固學生的解題思路,使學生的解題方法更加清晰、明確,這種有針對性的進行問題糾正,可以達到對學生強化認知錯誤的目的,以便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做的考慮問題更加全面、有序[3]。
2.2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用分層教學方法。分層教學法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種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它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及對數學內容掌握、理解的程度不同,需要教師做到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定不同的問題情境,以供學生們認真思考,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這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是一種有效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習情況較差的學生而言,設定相對簡單的問題情境,主要以掌握基本數學知識點為目的,以鞏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運用;對于學習成績較好、反應敏捷的學生,要設定相對復雜的問題情境,在掌握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對數學學習情況一般的學生,設定以下問題:“三角形的特征有哪些?”、“三角形由哪幾部分組成?”、“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三角形物體有哪些?”以此來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并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三角形的定義及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義;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設定以下問題:“一個三角形有幾個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含義?”、“三角形怎么畫高?”提出以上問題來使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對三角形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更有利于接下來的數學教學,在保證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數學成績的提高,從而促進全班學生數學成績的共同進步[4]。
2.3 注重情境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多樣化的情境教學模式可以使數學擺脫枯燥無味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有效帶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例如,教師可根據數學內容,在課堂上以“游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掌握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同時,也可鼓勵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用實踐來證明數學原理,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解題思路更加清晰。
總結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而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只有合理的設定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在減輕教師繁重的教學壓力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發展為終身不斷學習的良好習慣,為人生道路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