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秀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慈山學校 福建 安溪 362400)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小學數學教學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教學的質量。那么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進行有效的教學呢?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綜合體,有利有弊,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利與弊會相互轉化。在傳統教學中,班級授課制充分體現了自身的優點,展示出了有利的一面。但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遠程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再加之學生在個人智商、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導致了班級授課制已不再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其重共性、輕個性的特點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很難因材施教。新課改明確要求,要轉弊為利,按照現代化教學理念,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選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學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杰特說過“所有教學活動都離不開興趣”,實踐也證明,興趣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執教《圓的認識》(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了兩個小朋友騎自行車的情境,其中一個小朋友的自行車輪子是正方形,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是圓形,在平坦的路面上,第一個小朋友顛簸地很慢地走著,而第二位小朋友卻平穩地快速行進,學生看到正方形的輪子哄堂大笑起來,這時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圓的自行車輪子在平坦的路面上不會顛簸?而正方形的就會顛簸?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討論熱烈,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出來,為接下來的學習作好了準備。
心理學研究表明:刺激事物持續作用于某一感官,會使這一感官對這一刺激產生順應,引起感受性降低,從而產生厭倦心理。因而教師的教學就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優化學生的感知效應。
如: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運算定律、計算法則等,應以教師講解為主,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使之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應用題等一些數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并且新知識是舊知識的發展,可引導學生嘗試自學、討論等。
“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整體素質”,是素質教育的宗旨。但這并不意味著“齊步走”和“削尖拉平”。于遺傳、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學生的個性、心理傾向、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差異,教師既要重視他們共同的發展水平和變化趨勢,還要正視他們發展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原則是面向中等,兼顧優、差。
合理安排,形式多樣。教師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在教學中每節課要設置質疑問題的環節。這個環節可以安排在課的開頭,檢查預習情況時,讓學生發問,也可以安排在課的進行中,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隨時可以發問,也可以安排在講完新課后做練習之前讓學生發問。在組織形式上,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先進行討論,讓學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對教師和全班同學,可以在小組內先提問,也可以舉行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題競賽活動,使學生在競賽的氣氛中消除畏懼心里。另外,對于口頭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先把問題寫出來再提。對于課堂上一時還沒有提問勇氣的學生,教師可個別指導交談鼓勵他們,也可以讓他們先在課后談,使其最終能在課堂上提問題。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任意給出2個或3個條件,讓學生根據這些條件提出問題,比一比誰提的問題多,質量高。這樣也非常有助于他們理清數量間的關系。
學生的親手操作實驗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上協同參與,空間幾何觀念真正地形成和鞏固。在實驗的操作中,學生通過豐富的圖形、符號來感知、操作、參與探究活動,初步的產生演繹和論證的演示。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知識時,可以用量的方法。可是量的過程中有誤差,為何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呢?可以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起來,學生一下子就活起來了,學生開始拿起剪刀把三個角剪下來,并把三個角拼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數學結論。又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把兩個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放進兩個大小不同的石頭,讓學生來觀察水位的變化;當石塊取出來之后,再來比較水多,學生生動而具體地認識到體積的含義和概念。當然,在實驗的操作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擺、折、剪、制作、繪畫、實地操作等實驗活動來加以理解。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成達到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
綜上所述,教師一定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探究的課堂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當小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學生才會主動學習和感悟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