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江蘇省泗陽縣莊圩小學 江蘇 泗陽 223700)
兒童具有親近自然的天性,他們對大自然充滿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職、和探索欲望。我們生活在農村,我們身邊有許多豐富的鄉土資源,這些自然材料給了孩子充足的創造空間,讓孩子在來自生活源泉的美術活動中體驗創造的樂趣。讓每個孩子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發展想象力、創造力來提高兒童在美術活動中的創造力,并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擴大視野,豐富知識,提高動手能力,而充分開發利用農村自然是美術創造活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我們身邊的鄉土資源材料數之不盡,每一種材料都有它自身獨特的功用,每一種材料都有它不同的教育價值。為了更合理、更充分的發揮它的價值,更好的促進兒童的創造力,我們必須事先對所有材料有目的對自然材料進行調查、分析和分類,以利于材料的收集和活動的組織。我們可以按春、夏、秋、冬時段分和按其屬性分。
2.1 讓自然事物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態、紛繁變換、美不勝收。因此,大自然是兒童美術活動的最好課堂,欣賞大自然的景物為兒童開啟了想象的大門,讓兒童發現了美,創造了美。平時,教師應常常帶孩子走出活動室,親近大自然,讓孩子都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學習,獲取直接的體驗。例如:在裝飾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從自然環境中帶自己喜歡的玉米、豆子、小麥、花生、稻草稈等到學校,給他們自己操作,讓大自然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在課堂中,教學方法的趣味性、多樣性使孩子身心處于積極主動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中。
2.2 利用鄉土資源特有的自然景色幫助孩子們對美術的創造。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五彩冰紛的景物隨處可見。碧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小河里的鴨子結伴而行,使人賞心悅目,而對于在此景中的農村孩子來說,正是美術創作的一個大好天地。春天,萬物復蘇。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我領著孩子們,帶上他們的畫板,讓他們翱翔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去尋找去感受春天,將他們看到的、聽到的、用筆畫下來。夏天是熱情多姿的姐姐,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飽滿的豌豆蠶豆、清香的蘆葦、各色的瓜果蔬菜。
2.3 利用鄉村風俗來激發孩子的創造靈感。在農村流傳著許多民族文化,風采各異的民間風俗。如:娶親時的熱鬧,過新年的喜氣洋洋,正月的闔家團圓,端午節吃粽子,這些是孩子們熟悉而又喜歡的風俗。遠比哪些圣誕節,生日聚會來的親切。于是我們就鼓勵孩子們把這些風俗帶到我們教室里來,讓他們來玩,來做,來感受,然后再讓他們用筆把這些畫下來。頓時,一幅幅喜氣而又具有民間特色的作品展現在我的眼前,“飽滿的燈籠”“漂亮的燈籠”“貼春聯”“放鞭炮”等。每一副作品都體現了孩子們心中美好的愿望。
3.1 校內校外相結合。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激發創作欲望。讓他們直接走進大自然,采野花、撿樹枝、拾石頭,沙子,泥沙等材料的收集,在奧妙的大自然的懷抱中自主探究,大膽進行美術創作活動,甚至就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直接進行美術活動。
3.2 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途徑使孩子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帶領孩子參觀民間手工藝品的制作時孩子了解民間藝術的有效方法。激發孩子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產生創作欲望。
3.3 在家校結合的美術活動中感受創造的樂趣。充分發揮家長的手工創作經驗,讓家長在家和孩子一起摸索,創作手工的制作,通過親子游戲提高孩子美術創作的樂趣。
3.4 設立美術作品角。開展兒童作品展。每次活動中的作品都認真進行分類評比展示保存,并提供美術成品提供兒童審美能力,激發兒童創作欲望。
綜述所述,合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各項活動,對農村學生美術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區域特色,農村學生教師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讓學生多走出活動室,多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豐富學生的生活內容,讓鄉土資源在學生的美術教育中發揮最大的作用。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條件,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狀態下自主地探究。開展豐富多彩的,富有情趣的具有鄉土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村學生園的美術教學質量。
最后,利用鄉土美術課程資源進行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是一個不斷探索、發展和豐富的過程。它是國家對美術課程的改造性設施,對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高素質教師的培養以及積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具有深遠意義。我們只有不斷地進行探索、開發和利用,才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不斷推進美術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