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甘肅省華亭市西華初中 甘肅 華亭 744100)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對學生知識基礎的夯實,也關系到學生多方面素養的強化。音樂課程作為與學生素養培養密切相關的科目,更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有著重要意義的一環。隨著外來文化的侵入以及亞文化的產生,復雜的文化來源使得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巨大變動,進而逐漸失去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特質,為此必須要明確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德育的滲透策略,推動教學改革。
音樂亞文化也稱作次文化,與主流文化相對應,是非主流領域的、局部的文化現象,其產生與發展以主文化或是綜合文化為基礎,是隸屬某一區域亦或是某個集體獨特的觀念以及發展方式,是特殊的文化。在音樂領域當中,亞文化也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目標在于標新立異,體現一種態度與風格。青年音樂亞文化的起源,與流行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源于非洲的雷鬼音樂,象征著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青年音樂亞文化反抗,而后搖滾文化開始抬頭,接替雷鬼成為了亞文化象征,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發展,亞文化音樂類型的分支愈發復雜,也有更多無法被廣泛認可其價值甚至于基本道德觀的音樂類型,如匪幫說唱等,開始相繼產生,甚至開始有了超越主流音樂類型的影響力[1]。而國內的音樂體系中,也始終有亞文化的影子存在,早年以非主流文化為基礎的音樂作品,以及當前因網絡平臺而廣泛傳播的批量生產的網絡原創音樂,這些音樂并非主流的音樂作品,但是傳播迅速,影響力也絲毫不亞于主流音樂,這是教師需要意識到的一個現實。亞文化是推動著我國音樂發展的一股動力,但同時也有部分產生于亞文化背景的音樂作品,所傳達的價值觀很容易對當代學生群體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在農村,這樣的歌曲傳播范圍很可能更廣,這同樣需要得到教師的重視,特別是要考慮到在網絡時代學生接觸不同音樂類型的機會更多,教師更要積極向學生傳達正面的觀念,抵抗低俗文化的沖擊。我們并不否認各種文化的存在,但是在學生童年受到了低俗音樂文化影響時,教師需要了解到其后續可能給學生持續帶來的負面影響,引導學生轉換方向思考,通過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推薦與鑒賞讓學生的審美產生一定轉變。首先為了了解學生所受到的音樂審美影響,教師可以事先了解學生最近常聽到的或是喜歡聽的音樂,進而分析低俗的亞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滲透情況,但是無需第一時間指出這樣的文化是錯誤的,而是可以通過優秀曲目的推薦,讓學生意識到歌曲中觀念的對比差距,讓學生產生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曲目推薦不可過于形式化,生硬宣傳偉光正的理念,只會讓學生更加反感,而是可以將歌曲與情境結合,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真正受到正面情感的沖擊[2]。
隨著我國文化發展愈發傾向多元化,我們不難發現當前的學生思想當中普遍存在宣傳中華傳統美德=觀念陳舊的認知,甚至聽到一些民族音樂,都會嗤之以鼻,認為不具備鑒賞價值,認為落后于時代,農村學校的學生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與文化入侵有著一定的關聯,雖然我們必須要承認時代不斷向前發展的事實,但是優秀的文化寶藏永遠是依靠國人的重視與傳承才能體現出歷久彌新的魅力,而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進入中國,也會有更多人去片面的進行對比,甚至將音樂價值與國力相關聯,似乎歐美發達國家的音樂文化便是高人一等,這樣的認知也會影響到新一代的學生群體,這樣的理念傳播,是一種惡性循環,使得我國音樂領域真正關注音樂質量的音樂人越來越少,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也自然更少。但是我國音樂的發展史,音樂方面的造詣,是遠遠高于許多其他國家,并且是在很早便開始影響其他國家音樂文化發展的,而且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直至目前也始終有優秀的音樂人在進行創新,所以教師應當善于發現我國優秀的經典音樂作品,提升我國經典傳統音樂在音樂課程中的比重,對于傳統音樂的創新演繹應當給予重視,發現對于傳統音樂進行創新性演繹的優秀例子,讓學生進行鑒賞,這樣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新鮮活力,擺脫我國傳統音樂落后的認知,只有從觀念根源上有了轉變,學生的文化認同度才能夠提升[3]。
農村初中音樂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對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基礎的進一步夯實,審美及觀念的建立也是關鍵任務。為了保證達成教學目標,需要進一步分析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策略,以保證音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