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雯
(廣西梧州市新地鎮中心校 廣西 梧州 543000)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大量的詞匯積累是培養語言技能的基礎,對于初學者來說,詞匯量遠比結構準確性重要。自然教學法倡導人特蕾西認為:詞匯學習對于理解語言和言語輸出都至關重要。有了足夠的詞匯量,即使對結構的了解幾乎等于零,也可以理解和說出大量的第二語言。詞匯量是制約外語學習效率的最重要因素,詞匯教學既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小學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們都不遺余力的想辦法做好詞匯的教學工作,都希望能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詞匯基礎。然而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學生鞏固不及時等一系列原因,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詞匯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1.1 在教學方面,農村師資不足,以本人所任教的學校為例,本校有英語任課教師兩人,教師的業務水平存在問題,特別是教師英語語音的發音和英語教學素質亟待提高。教師缺乏按照語音規律引導學生學習詞匯的能力。大部分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停留在比較傳統機械性單詞認讀,教師孤立的教單詞,脫離實際語境。導致學生對詞音、形、義上的認識脫離。小學英語教師一般任教的班級在四到五個,如果要一一在課后抓詞匯的識記,在時間和精力上嚴重不足。
1.2 一般小學開設的英語課為每周三課時,尤其是在農村小學,還存在著英語課時不足的現象,課與課的間隔時間比較長,由于單詞的復現率低,在第一節課學生已經能夠聽說認讀的詞匯到下一節課大部分已經被遺忘,尤其在農村小學中,一般學生課后用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幾乎沒有,在第二節課的遺忘率更高。
2.1 掌握規律,讀音先行。目前,普通小學使用的教材為PEP小學英語,在編排上,從語句著手,注重語用,但弱化了語音規律的教學,語音部分一般放在C部分,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分配給pronunciation部分的教學時間不足,學生找不到語音的規律。因此在詞匯的教學中,教師不妨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音的規律,語音先行。在教學復雜的多音節單詞時,學生跟著老師邊寫邊讀、如vegetable時,可以先寫veg,再寫ta,然后寫ble,最后把三部分拼起來vegetable,這樣既降低了讀的難度,也使寫變得更加容易。
2.2 化整為零,不斷滾動。英語課程標準中對詞匯的要求是學習有關本級話題范圍的500-700個單詞和50個左右的習慣用語。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他們的自律性還比較弱,自覺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一次性學習的詞匯過多,不僅會帶給他們英語學習的畏難情緒,更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詞匯以分散學習為主,集中學習為輔,化整為零,不斷滾動。
2.3 深入語境,有意輸出。小學階段所學的單詞是英語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詞匯,而且,大多數是表示具體事物、狀態、動作等的。小學生有他們的感知特點,他們喜歡接受具體、有動感的東西。為了適應這些特點,課堂教學當中應多用直觀教具,如實物、圖片來演示,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教授banana、apple、orange、peach等水果單詞,pen、pencil等學習用品單詞的時候,把表示這些單詞的實物分類,分別插上單詞卡片,讓學生來購買水果或學習用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充分運用直觀手段來解釋詞義。同時用多媒體實行情景教學,可以使英語單詞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地用外語進行思維的能力。
語言和情境相交融,使學生仿佛進入了語言活動的真實情景,收到了很強的臨場效果。在有效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有滾動舊識,通過耳濡目染,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識記能力,增強了學習效果,把枯燥的語言學習變成了輕松的語言感受。
通過原有的教學手段結合這些教學嘗試,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上增強了信心,教師也在教學中尋找到了樂趣。在學生學習能力上,學生能綜合運用口、眼、耳、手、腦等器官,全面識記,就能使單詞的音、形、義、用法等多方面得到練習和鞏固,就能迅速地、正確地、牢固地識記單詞,全校英語學習的氛圍變得濃厚起來。在學生學習習慣上,學生能堅持不斷地進行英語學習,能觀察身邊的事物,隨時注意身邊的英語。在教學成果上,學生在期末教學測試中,有了顯著的提高。在教師個人成長上,教師能注重自身的專業能力提高。研究教學規律服務于自己的教學。這些僅是本校在英語詞匯教學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跟城區學校學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作為從事基礎英語的農村小學教師,還要多研究,多實踐,從根本上提高詞匯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