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鳳
(福建省南平市建甌芝山街道中心小學 福建 南平 353000)
心理學研究證明,教學好壞,關鍵看努力。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小學生注意不能持久,課堂學習中有一些是光憑無意記憶。教學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學習心理,預防心理疲勞,不斷變化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自我意識,嘗試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不斷點燃創造性學習的火花,給每個孩子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使學生智力潛能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有關數學方面的法則、公式、運算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愛學數學,開發智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判斷推理能力,培養思維的嚴謹性和靈活性。
課堂心理環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對師生心理產生實際影響的學習生活環境。課堂心理環境有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心理環境,也有消極、冷漠、沉悶的心理環境。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是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
(1)教師以身作則,發揮人格的影響力。教師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教育作用,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身的良好威望影響學生,起到榜樣作用,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備課、準備好教具、提前候課、良好的基本功等,其次每次上課時,我都會在預備鈴之前到班級等候上課,不早退;在和孩子講例題時都嚴格按照解題步驟走。
如在一年級《青蛙吃蟲子》這一課時,我們在解答問題一共吃了多少只蟲子?在解題時應該讓孩子先根據情景圖獲取數學信息即通過觀察孩子們知道了青蛙媽媽吃了56只蟲子,小青蛙吃了30只蟲子,再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解答進行解答,56+30=86(只),同時告訴孩子此題是如何計算的30+50=80,80+6=86,最后還要告訴孩子要寫答,即一個完整的解題過程出來,讓孩子形成嚴謹的解題習慣。
(2)教師要和藹可親,發揮情緒的感染力。教師本身的情感狀態,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引起情緒上的共鳴。教師只有生氣勃勃、滿面春風的走進教室、走上講臺,精神飽滿、耐心細致地講授,才能使學生的興奮狀態得以激發,學生感到可親可敬,感情融洽,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習情緒高漲。其次要以愛來對待學生,要用愛的目光、激勵的語言鼓勵評價學生,使學生在一種受教師尊重的情緒體驗下學習,就會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因此我每天在進入班級前我都會整理一下自己的儀容儀表,以最佳的狀態去面對孩子們,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個性品質培養,意志品質的培養和情感教育等。某數學教師在上課時發現,提問學生時只有幾個學生回答問題,部分學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從不舉手發言。針對這種課堂現狀,教師教給學生一個這樣的“數學”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而與自信心相抵觸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識中的一種消極因素,處理不當,會影響學生自己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損壞身心健康。因而,要幫助學生克服與防止自卑感的產生,培養與樹立自信心。
例如在北師大二年級數學上冊《購物》這一單元,對于程度弱的孩子我會提1元=( )角、10角=()元、1元+1元=()元等這樣簡單的問題,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加解決問題的信心。
數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因素,還表現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在教學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學生喜歡的學科,通常就是他們學得好的學料。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內容的新異性、懸疑性,差異性、不確定性,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動,引起他們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興趣。可以組織一些趣味活動.首先是重視直觀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學一年級“加減法”的時候,我使用太陽花這樣直觀的教具貼在黑板上,這樣課堂上玩耍的過程中就學會了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變得直觀化和簡單化。
數學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應該接數學教學體現“人文關懷”,如果教師在教給學生解題思路時,而不對他們進行人格教化,學生將來即使成為“科學人”,也會遠離“文化人”,當多年以后他們記所學的數學知識時,就再也無法得到根植于科學文化知識中的文化養了,這就是數學教學中是否有“人文關懷”的關鍵所在。
比如,經過多次訓練,一位一年級學生終于會熟練計算9+7=16,可教師一定要學生寫出思考過程,即9+7=9+(1+6)=(7+3)+6=10+6=16,可不知何故,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老是出錯,令學生十分沮喪,老師的意圖明顯就是要學生熟練掌握“湊十法”,但卻不知道這樣“求唯一答案”的做法,雖然對了解學生的解題思路有幫助,卻無形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挫敗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數學教師在思想上要有人文關懷意,在方法上要滲透人文精神,盡量減少學生對抽象學科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在教學中注重數學科學性”的同時,恰到好處地滲透藝術性和通俗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和熱愛,這對啟發學生的思維相智慧都大有好處。
總之,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現實對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孩子的健康。重視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使學生心理健康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