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吉
(西藏山南市曲松縣中學 西藏 曲松 856300)
對于任何學科來說,掌握學科的思維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初中化學的教學時間較短,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向這方面側重。學生大多數的課下時間都在與題目打交道,沉溺于“題海”中。然而,盲目的“題海戰術”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并無益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挖掘試題資源,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統攝思維以及求異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
在解答試題時,從題目關鍵點出發,進行縱橫聯想,能夠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思路得以拓寬。
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框圖式推斷題的訓練時,筆者讓學生從題目中給出物質的關鍵信息出發,縱橫聯想,發散思維,對物質進行推斷。筆者以一道題目為例,帶領學生縱橫聯想。這一題目中提到了8種物質,并用A~H進行指代。學生可以先看反應框圖(見圖1),發現A通過分解反應產生B和C,這里有兩個關鍵信息點,分別是“分解反應”和“兩個生成物”。然后筆者問學生:“我們都學過哪些分解反應呢?”學生很快聯想到初中化學中有限的幾個分解反應,如在加熱的情況下,過氧化氫、堿式碳酸銅、氯酸鉀、高錳酸鉀等的分解。筆者再引導學生看題目中的條件,B是單質,A與C含有相同的元素且一般溫度下是液體的狀態,但剛才列舉的絕大多數分解反應都不產生單質或者有更多的生成物,只有過氧化氫分解的產物是兩個,而且其中一個是O2,這樣學生就可以直接確定這一反應就是2H2O2=2H2O+O2↑。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生可以先看題目中的文字條件,A與C含有相同的元素且一般溫度下是液體的狀態,B是單質。化學中液體有不少,但是含有相同元素的液體卻不多。學生可以聯想到各種濃酸和稀酸以及H2O和H2O2。根據B是單質也可以聯想到各種非金屬單質,如氧氣、氮氣、氫氣、紅磷、白磷等;金屬如銅、鐵、鋅等;再結合反應框圖中的分解反應,聯想這些單質有哪些可以通過分解反應產生,也可以得出這是H2O2分解反應的結論。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做題的過程中,學生根據題目中給出的關鍵信息展開縱橫聯想,使思維的發散能力得到提升,甚至可以“一題多解”。
在化學學習中,學生既要有發散思維,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也要有統攝思維,對知識點、解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很多化學試題都可以通過類似的方法做出解答,這就需要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不斷歸納總結,加強對統攝思維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守恒法》時,有很多看似不相關的問題,其實都可以用這種方法解答。首先,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以下兩道例題:2.4g的Cu粉先在空氣中加熱,再放入稀硫酸中,最后求蒸發溶劑后得到的CuSO4晶體的質量;放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的Mg條3.2g,正好能消耗54.6g的稀硫酸,并且生成0.2g的H2,那么最后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其次,筆者指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這兩道例題看似無關,其實有一個關鍵的共同點,即某一條件守恒,分別是元素和質量。只要抓住了不變的守恒項,就能以“不變”應“萬變”。最后,筆者進行解題示范,第一道例題無須寫出每一步的反應方程,只需把握住Cu是在整個反應兩端的守恒的元素即可,最開始的反應物是Cu,它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4,最終的生成物是CuSO4·5H2O,它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50,所以根據元素守恒CuSO4晶體的質量為2.4÷64×250=9.375g。第二道則是保證反應前后的質量是守恒的,利用Mg+H2SO4=MgSO4+H2↑求出Mg元素的質量,0.2÷2×24=2.4g,所以MgO有3.2-2.4=0.8g,其中鎂元素為0.48g,所以鎂元素的質量總共為2.88g,因此MgSO4為2.88÷24×120=14.4g,這是溶液中唯一的溶質。而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相同,因此溶液的質量為3.2+54.6-0.2=57.6g,即可得到溶質所占溶液的質量百分比為14.4÷57.6×100%=25%。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深化并且系統化了對知識點的理解,總結出了靈活而且通用的解題思路,并做到了“多題一解”,進而培養鍛煉了統攝思維。
在化學實驗中,改變某一參量即有可能得到大相徑庭的結果。其實在試題中也是如此,某一個關鍵條件的改變可能會導致新的結論得出。在改變條件,重新求解的過程中,學生的求異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例如,在教學《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一節時,筆者為學生詳細系統地講解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二者互相轉換的化學方程式,如2CO+O2=2CO2,C+CO2=2CO等。利用二者的各項性質及互相轉換的反應可以出很多題。筆者首先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道題:想要除去CO2中少量的CO,應該怎么做?其實這道題就是考查CO如何轉化為CO2,而且在轉化的過程中還要考慮不能引入或者產生其他的氣體。學生想到了CO具有還原性,與CuO可以發生反應CuO+CO=Cu+CO2,可以利用其對CuO進行還原,在得到Cu粉的同時,CO也就轉化成了CO2,這樣CO就被除去了,原來的氣體中就只有CO2。筆者向學生提問:“題目還能變成什么呢?”學生開始改變題目條件,獲得不同的化學情境,有學生說:“可以變成,除去CO中少量的CO2。”只是改變了物質的前后順序,但由于二者性質的較大差異,所采取的除雜方法也完全不同。CO2為酸性氣體,因此可以使其通過澄清石灰水,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碳酸鈣,即可除去二氧化碳。還有學生說:“可以將題目變為,CO2中含有少量O2應該如何操作。”這時可以將氣體通過灼熱的Cu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