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聰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中心幼兒園 福建 漳浦 363200)
“鄉土”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鄉土資源”:就是指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鄉土文化”是指我們所處的本地的特色文化。
我園位于美麗的鴻儒江畔,地處佛曇鎮內,臨近漳浦二中和石埕小學,海邊鄉土文化氣息較濃。我園的環境創設也具有濃郁的鄉土風格,將環境創設鄉土化的目的是讓幼兒在具有本土特色的環境中自覺地感受家鄉的美景,萌發幼兒對家鄉文化的探究與熱愛。如,我園一樓的“河豚館”創設,墻面上貼有各種好吃的河豚小制品——涼拌河豚皮、河豚餃、河豚包子、河豚肉圓等,每一種都讓人欲流口水。河豚館里擺放著富有漁村特色的竹制漁籃、凳子、桌子、爐灶、鐵鍋等,吸引著幼兒去認識漁村人的生活特色,去感受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祈愿,以及了解樸實的漁民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二樓布置了“佛曇美食一條街”,向幼兒呈現了岱嵩魚干、東坂海蠣煎、佛曇豆仁餅等特色美食小吃,帶動幼兒感受佛曇美食文化;三樓布置”海邊人卡拉OK館”,“海邊人理發店”“海邊人銀行”“海邊人幼兒園”“海邊人超市”“海邊人醫院”等呈現現代的生活氣息,讓幼兒領略家鄉的進步與繁榮。我園大環境布置體現“美麗的岱嵩島”“海西大橋”“屈原崗”“古樟樹群”等地方資源特色,頗有漁村鄉土主題風貌。
利用我們園所處的獨特環境,獨天得厚的文化之源。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豐富的教育資源,逐步積淀園本化的課程內容,我們積極將本土資源融入到課程之中。
一是利用創設的本土主題環境開展角色游戲,陶冶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操。如:二樓中班的幼兒以漁家小庭院為載體,扮演漁家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角色開展 “你捕魚、我賣魚”;“小廚房里煮魚湯”、“大家來吃魚”、“海邊童謠真好聽”等各種有趣的漁村特色游戲;三樓大班的幼兒則以“先鋒漁村一條街”為背景,開展快樂的魚食制作與品嘗,還有賣魚、買魚的角色游戲,其樂融融。
二是利用本土資源生成主題探究活動,引發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我們根據各年齡段課程內容和資源的特點開展了“海邊人的生活” “海邊人的節日” “海邊人的勞動工具” “海邊人的美食” 等主題探究活動,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究家鄉的豐富物產和優秀文化,不斷豐富生活經驗和提高勞動技能。
三是利用本土資源進行美術創意活動。我們將漁鄉獨有的龍船、漁船、漁網、船槳、各種各樣的魚、美麗的貝殼等作為幼兒美術創作的好材料,組織幼兒通過繪畫、粘貼、裝飾、拼合、塑造等活動,激發幼兒美術創作的愿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審美創作能力。
四是利用本土資源開展體育游戲活動,培養幼兒勇敢的意志和健康的體魄。我們將漁家的船槳、船、龍船、打鼓、啰、漁網工具布置在幼兒戶外活動場地上,結合這些器械開展走、蹲、晃、劃、平衡等體育基本動作訓練;我們還將漁家特色體育游戲融入幼兒的早操活動,如捕魚比賽、劃船比賽、龍舟賽等,增強幼兒對于家鄉傳統游戲的喜愛。
本著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根據主題、領域活動的特點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參觀、娛樂、競賽活動,促使幼兒身心愉悅,健康發展。
一是開展民間習俗活動。結合我們佛曇習俗開展節日活動,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如端午節組織幼兒觀看賽龍舟、包粽子的視頻,師幼共同品嘗可口的粽子;清明節帶領幼兒品嘗清明果、包潤餅、折紙花;重陽節與社區的老人聯歡,獻愛心活動;中秋節品”嘗豆仁餅、搖骰子、博狀元活動”等,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家鄉的美好文化。
二是開展特色主題活動。如“幼兒文化藝術節”、“親子運動會”等主題系列活動,圍繞這些主題舉辦詩歌朗誦、特色美術作品展、早操表演、趣味漁村運動等系列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讓每位幼兒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陶冶幼兒的情操。
三是積極參加特色比賽。如組織幼兒參加佛曇鎮文化站舉辦的“閩南童謠比賽”、“首屆幼兒歌曲大賽”、“賽龍舟繪畫比賽”、等各項比賽中,幼兒取得了好成績,獲得了進步、鍛煉了能力,增強了自信,增進了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教師在各類比賽中,也發揮了優秀的教育指導能力,為家鄉的文化教育作出了貢獻。
我們將繼續以鄉土文化資源的利用為抓手,以培養師幼熱愛家鄉的情感為主要目標,認真組織全園師幼開展漁村特色文化活動,為保護和傳承漁村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發揮光熱,付出努力,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