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溫燕 ●于文
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消息,11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通話。雙方就解決彼此核心關切問題進行了討論,就解決好相關問題取得共識,同意就第一階段協議磋商的剩余事項保持溝通。商務部部長鐘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等參加通話。
香港《南華早報》稱,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雙方牽頭人上一次通話是在11月16日,當時中方的聲明稱“雙方圍繞第一階段協議的各自核心關切進行了建設性的討論”。美聯社稱,26日的通話有多位中國高官參加,表明了此次討論的高度參與。報道稱,在中國25日介紹今年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舉措后,美國股市創下歷史新高,知識產權保護是中美貿易磋商的重要領域之一。但雙方26日通話的消息在亞洲股市只引發平淡反應。文章稱,中美達成協議的壓力越來越大,美國威脅在12月15日對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中國產品加征新關稅,但特朗普也可以像10月那樣推遲最后期限,以便有更多時間進行談判。
“又一項獨立研究證明,美國人在支付特朗普的關稅,而不是中國人”,美國“商業內幕”網站25日這一報道說的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當天發布的一份報告。路透社稱,去年,當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時,美方官員們堅稱中方將支付這筆費用,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商必須降價20%,才能抵消美方高達25%的加征稅率,使美國批發商和零售商保持自己的價格和利潤穩定?!暗@一情況并未發生”。紐約聯儲研究人員25日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的進口數據顯示,中國輸美產品的美元價格僅下降了2%,這與全球貿易放緩導致許多其他國家的價格下降一致。報告寫道:“中國商品價格的持續穩定,意味著美國公司和消費者必須支付關稅?!边@些費用估計每年約400億美元。報告同時指出,自美國開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起,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下跌了約10%,中國商品的美元價格并未下跌這一事實意味著,中國出口商并沒有利用人民幣貶值來保持競爭優勢,匯率下跌反而為中國出口商“賺取了每個銷售單位的利潤”。
“商業內幕”網站稱,紐約聯儲的發現和一連串獨立研究提供了相同的結果,包括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這些都與白宮的說辭截然相反。南非新聞網站DailyMaver?ick26日發文認為,在12月15日的新關稅生效之前,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進展是如此緩慢,就像看著油漆變干一樣。特朗普繼續堅稱中國比他“更渴望達成協議”,但事實表明并非如此。
“美國制造商不會輕易離開中國”,美國CNBC網站25日引述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美國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前亞洲主管史蒂芬·羅奇的話說,在美中貿易戰中,美國公司不太可能打包在中國的制造業務并將其轉移回美國,這是因為供應鏈“非常難以組成,同樣難以解開”。報道稱,自去年中美貿易戰開始以來,有幾家美國公司制定了在中國以外地區進行生產多元化計劃,但是很少有人打算完全離開中國,或者像特朗普經常說的那樣“將所有制造業轉移回美國”。羅奇近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摩根士丹利亞太峰會上說,“顯然,某些部件……部分資源可以從中國撤出,轉移到其他國家。但將整個iPhone手機(的生產)帶回美國,就算了,這也不會為美國用戶提供合理的價格”。CNBC稱,貿易專家說,這些跨越多個地點的制造鏈需要很多年才能形成,才能以最低的成本生產產品。破壞這一系統會增加成本,而成本有可能轉嫁給消費者。“在過去的一年中,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為了供應鏈轉移的最大受益者,但專家表示,沒有哪個經濟體可以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強國。”羅奇還在該會議上表示,現有供應鏈將世界經濟聯系在一起,其復雜性意味著美國和中國很難“脫鉤”,“我們現在看到貿易沖突只是造成了貿易轉移,而不是打破全球貿易供應鏈”?!?/p>
環球時報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