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巴斯夫最大海外投資項目落地中國!”德國《商報》11月25日報道,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在中國廣東湛江的一個100億美元石化項目23日破土動工。這是中國逐步放松對外資限制的背景下最新一家擴大在華業務的外國公司,也是中國重化工行業外商獨資企業第一例。
德國漢堡大學國際經濟學者卡斯普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化工市場,并正形成最完善的化工生態系統。在中國開放的紅利下,近幾個月來歐洲化工企業加大在華投資力度。中歐化工合作正走向快車道。”
《環球時報》記者從位于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巴斯夫總部了解到,巴斯夫將在位于廣東湛江的一體化生產基地首先建設用于生產工程塑料及熱塑性聚氨酯的裝置。該裝置預計2022年投入運營,每年可生產6萬噸改性工程塑料產品,主要用于汽車和電子等行業。基地預計2030年建成,占地面積約9平方公里。
“這一項目體現了中國速度。”巴斯夫公司資深工程師奧拉夫向記者說。該項目從去年7月籌建到現在正式啟動,僅用時16個月。這在歐洲及其他地區是不可能做到的。
目前巴斯夫在全球運營著六座一體化基地,分別位于歐洲、北美和亞洲。項目全部建成后,湛江基地將成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基地,僅次于德國路德維希港和比利時安特衛普基地,也是巴斯夫154年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投資項目。巴斯夫已在廣東成立子公司,負責運營中國重化工行業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這反映出巴斯夫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巴斯夫集團首席執行官薄睦樂指出,巴斯夫并不擔心短期經濟波動對戰略投資的影響。化工項目的生命周期可以長達五六十年,驅動其投資的決定因素是市場的基本面,“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非常好,我們相信中國市場的潛力,它未來對各種化工產品的需求會更大。”
“歐洲化工企業正在掀起新的投資中國熱!”德國《焦點》周刊指出,除了巴斯夫外,幾乎所有大型歐洲化工公司都陸續宣布在華建設新的項目。荷蘭殼牌石油此前宣布對華投資100億美元,包括在已經建成的惠州中海油殼牌石化基地二期的基礎上,再度擴建,形成一個更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
比利時化工集團索爾維近期也決定擴大在中國的研究中心,并增加在中國的特種塑料生產。該公司在中國的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法國液化空氣集團今年4月則與成都華氣厚普公司完成創建合資公司——液空厚普氫能源裝備有限公司,旨在為燃料電池電動車開發、制造和部署加氫站。德國贏創和中國企業不久前簽署聯合研發協議,將在動物營養用益生菌和工業用酶領域開展更深合作。贏創動物營養業務部門負責人表示,“聯合研發將在選育、生產、配方和新型益生菌解決方案的應用等領域開展,以促進創新。”
今年2月,英國英力士苯領完成了對道達爾位于中國的兩家聚苯乙烯生產基地的收購。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麥克奎德表示:“這筆交易不僅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該地區的現有客戶,尤其是家庭和電子行業的客戶,而且還為我們進入中國更廣闊的市場提供了途徑。”
化工行業是歐洲最大的工業部門之一,在德國僅次于汽車制造、機械制造業和電子工業。荷蘭也有超過2000家頂級化工企業。但近來歐洲等市場由于貿易爭端等問題出現困境。歐洲各大化工企業紛紛裁員,巴斯夫決定全球范圍裁員6000人,拜耳計劃裁員1.2萬人,科思創到2021年計劃將削減用工900名;贏創將在全球范圍削減1000個工作崗位……而在中國,歐洲企業卻加大投資,增加員工的數量。
國際經濟學者卡斯普爾分析稱,歐洲和亞洲是主要的化工產品生產地。歐洲企業有技術,亞洲有市場。尤其是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目前占據全球4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一數字有望在2030年接近50%。薄睦樂認為,“想繼續成為全球領先的化工企業,就必須參與到中國的增長中去。”
卡斯普爾稱,中國目前擁有化工行業的整體上下游供應鏈,包括優越的物流基礎設施、創新的研發體系、優良的國際商業環境,以及高度整合的化工產業集群。而且中國政府近來頻頻推出新的開放政策。為包括歐洲化工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在華經營提供更全面的法律保障。
環境保護是化工行業的一個重要問題。此前有媒體質疑,歐洲化工企業正在向中國“輸送污染”。
對此,巴斯夫公司資深工程師奧拉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種可能性很低。他認為,不管在歐洲還是中國,環保已經成為歐洲化工企業產業鏈的一個特性。歐洲企業在中國尋求合作時,環保是最優先考慮的問題。在確定進中國市場后,企業領導層首先會研讀中國在環境保護領域的新政策,突出投資的持續性。其次,環保舉措是化工企業生產裝置從設計到運行的整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歐洲化工企業在華獨資設廠,也有利于企業用最直接的方式,將歐洲的最新環保技術帶到中國來。▲
環球時報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