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鵬

側重螞蟻研究的生物學家估計,世界上的螞蟻種類繁多,共有15000種。自古以來,螞蟻一直被看成是勤勞的動物,比如《伊索寓言》中一則《螞蟻和蚱蜢》講到:夏天,螞蟻也在不辭辛勞地忙碌著,到了酷冷的冬天,就不至于挨餓;而盲目樂觀的蚱蜢以為天天都是春天,只知道逍遙快活,什么準備工作也不做……
螞蟻于是給人一種“不知疲倦”“不需休息”的印象;其實不是這樣的。2015年,生物學家們在人造蟻巢中做了實驗,他們對每一只螞蟻做上記號,用攝像機記錄螞蟻的活躍程度,最后在分析錄像資料時發現,有五分之二的螞蟻在“閑逛著”,無所事事。在一個勤勞的群體中,其他螞蟻怎么會容忍這種“偷懶”行為的?于是科學家們將實驗延續下去,終于弄清了事情真相。實驗人員從正在忙碌的螞蟻中撤走了20%的勞動力,一周之內,他們發現,那些空出的崗位已由那些原來在自由散漫地閑逛的螞蟻頂替了。科學家們頓時醒悟過來,是他們誤解了那些“閑逛螞蟻”,它們沒有在“偷懶”,也不是沒有事做或不愿做事,因為它們本來就是“替班工蟻”。又有人想了個點子:再將這些“替班工蟻”也撤走;于是,空出的崗位再也沒有螞蟻來替補了。
有關上述現象,人工智能技術專家做了補充解釋:對于螞蟻王國來講,沒有必要讓所有的勞動力參加每一次勞務行動,太多的行為反而帶來“添堵”風險,通常30%的工蟻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額”的三分之二。
也許小小螞蟻的行為和螞蟻王國的機制尚沒有完全被人類認識,非洲有一種個體2厘米長的螞蟻,人們發現這種螞蟻喜歡獵食其他等翅目昆蟲,由于對方的個頭不亞于螞蟻,且擅長抵抗,所以獵食和反獵食的斗爭非常激烈,有時甚至十分殘酷。對付獵物,往往會有200至600只螞蟻(由工蟻變形的兵蟻)出動,每次戰役總有5%左右的螞蟻受傷,被對方強有力的頜鉗折斷腿或被咬傷。盡管如此,僅存4條腿或5條腿的螞蟻仍能繼續戰斗,因為螞蟻群體中存在一支有效的“救護兵”。
戰斗結束后,受傷的螞蟻用氣味向救護蟻發出求救信號,救護蟻便會趕來將它們送回蟻巢,先為受傷的同伴舔傷口——一種消毒手段。有時候,救護蟻甚至會利用已死的等翅目昆蟲身體上的某些部分為受傷的螞蟻“施行手術”,手術的成功率頗高。令人驚訝的是,嚴重受傷的螞蟻(比如六條腿中已經失去了五條)最后會拒絕接受救護蟻的幫助:當救護蟻去接近它們時,它們會竭盡余力抵制救護,迫使救護蟻將它們放棄。
看來,世上有些物種真的還需要好好研究,讓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