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志
摘 ?要: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逐漸凸顯。水土流失是現階段較為關鍵的問題,通過科學合理的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土保持建設,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水土保持效果與質量。基于此,該文主要分析了生態修復的內涵與作用,探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價值,了解關鍵的生態修復技術,可以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生態修復;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優化作用
中圖分類號:X17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通過科學合理的生態修復技術可以提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質量,有利于小環境的優化,優化生態環境,實現生物與植物的多樣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
1 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
1.1 基本內涵
從宏觀的角度分析生態修復的優化價值與作用,才可以構建一個穩定的、全新的生態建設格局。生態修復就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提升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增加自我修復能力,進而從根本上達到優化水土流失,強化生態建筑成效的目的,在根本上滿足人們對生態的實際需求。在一般情況下,為了在短時間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就要通過針對性的輔助措施,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合理分析,強化生態建設管理,增強其自愈速度,充分地凸顯生態修復的價值與目的。
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就是依賴于自然自身的循環再生能力,通過人為干預的方式,充分地集合利用區域中的自然資源,達到恢復生態系統的目的,進而構建一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這樣才可以將水土流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中。
1.2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
受到地形、氣候以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問題。出現此種問題是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自然累積結果導致的。
1.2.1 提升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
在水土保持的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態修復優化作用,提升人們的思想意識,提升知識水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提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力,從源頭上抑制人們各種不良行為。在提升水土保持能力的同時保證工作效率與質量。
在生態修復實施開展的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思想意識可以在實踐中研究出合理的對策,進而有效地減輕水土流失狀況,為生態環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1.2.2 提升環境修復管理質量
通過生態修復技術控制水土流失,在實踐中可以優化生態環境,增強環境的修復能力,提升地方經濟效益,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與價值。
提升環境修復管理,提升對應區域的植被覆蓋率。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缺乏必要的植被保護,通過生態技術進行控制處理,可以提升植被的覆蓋率,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以及組織能力,進而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等問題。
生態修復技術具有顯著的保土減沙效益。通過對不同時期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數據對比分析,通過生態修復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面積,提升整體的社會效益,達到控制土壤侵蝕模式的目的,進而提升在防護區域中農作物產量的目的。
生態修復技術的實施與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氣候問題。在一些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中,生態環境在不斷地退化,而通過生態環境修復之后會逐步地增加綠色植物的數量,通過綠色植物則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小氣候的問題
1.2.3 增強蓄水保水能力
通過生態修復技術可以增強區域范圍中的蓄水保水能力,進而有效地提升洪水旱災的抵抗能力。在土壤與植被的相互作用下會形成較為強大的生態系統蓄水保水功能,提升土壤的對水源的涵養作用。通過生態修復技術可以有效保護在區域范圍中的植被與土壤,進而有效地增強水源涵養的能力。
1.2.4 控制水土流失問題
生態修復技術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等問題,對于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在水土流失的區域中,其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動植物種類不足,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發展。通過生態修復可以有效地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改善區域周邊的生態環境,合理利用周邊的自然資源可以增加地方經濟收益,有利于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
2 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技術
通過實測資料分析,在我國耕地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主要就是集中在坡耕地中。現階段國家通過退耕還林還草的方式保護水土流失問題。在此政策的支持之下通過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土保持建設,可以有效地緩解水土流失等問題。
2.1 生態修復類型
生態修復技術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通過生態修復技術處理可以有效地增強植物根系生長力,達到固結水土的作用。通過穩固土壤可以有效地增強土壤的蓄水能力,進而滿足水土流失中的治理需求,加強對水土流失的控制與管理,才可以在源頭上強化水土流失治理。生態修復作用要通過特定的技術與方法開展,在實踐中其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封山禁牧,舍飼養畜,構建良好的生態建造環境。第二,退耕還林降低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干擾與影響。第三,植樹造林;根據具體的地勢以及土質狀況建設防護林。第四,規范基本農田建設標準。第五,實現綜合性治理,改善生態系統以及農業生產條件。第六,實現對能源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通過生態移民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管理。
2.2 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生態修復的主要技術
2.2.1 自然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技術
根據不同的自然因素產生的生態退化要始終遵循因地制宜的基礎性原則。可以通過修剪工程,實現禁牧等配套措施處理,形成便于植被恢復的綜合性環境,通過若干個區塊對其進行合理修復。
2.2.2 過度墾殖生態系統修復技術
根據可實行的坡地生態脆弱退耕還林以及梯田相結合的技術,根據國家的要求與政策做好退耕還林,要根據實際狀況做好水土保持耕作,提升生態環保能力。減少化學防治與管理,要通過生物防治的方式進行退化耕地的生態修復管理。
根據具體狀況對不同經濟發展地區,分析自然資源程度以及技術程度,大力發展沼氣、太陽能、風能以及地熱能等技術,合理應用各種新技術。
2.2.3 沿河生態修復技術
生態修復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有效處理河流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實現河流形態的多樣性,通過恢復河流縱行連續性以及橫向連通性的方式保持河流的彎曲度。通過季節性河道的設施,通過生態混凝土等方式,利用天然的材料與植物形成護坡。避免河流岸坡的硬質化,恢復生態河流環境的多樣化,有利于水生植物群落以及生物群落種類的增加。
2.2.4 經濟林過度開發生態修復技術
利用立體開發、循環經濟利用的方式進行處理,通過立體化的種植方式,通過山地自然坡度對其進行開發,利用土地輪作化等方式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模擬生態系統食物鏈,構建循環的經濟模式,實現產業鏈之間的組合效應,構建水土保持性生態模式。
2.2.5 開發建設生態退化修復技術
對于開發建筑項目中出現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要通過適應強度較高的鄉土植物進行生態修復管理,加強對水土流失的控制,通過恢復植被的方式達到控制水土流失的問題。
3 結語
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分析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地應用各種生態修復技術,了解生態建設的良性發展需求,根據實際狀況落實有效的生態修復策略,有利于提升生態環境的恢復效果。在實踐中要根據實際狀況研究出合理的技術,分析區域的不同變化,充分地顯示生態修復的價值與作用,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濤,王丹,黃滔.生態修復在水電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8,No.540(31):294-295.
[2]王行斌.水庫建設過程中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分析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8(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