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江源國家公園坐落于白際山脈,由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連接自然保護地之間的生態區域整合而成。試點區總面積252平方公里,涉及蘇莊、齊溪、何田、長虹4個鄉鎮21個行政村,人口9744人。作為長江三角洲唯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錢江源國家公園具有自然資源、科學研究、生態服務、示范推廣4方面的核心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主政期間,曾先后兩次到開化調研指導,再三囑托“一定要把錢江源頭生態環境保護好”。為此,開化堅守“生態立縣”戰略22年不動搖,生態環境主要指標持續保持全省前列、全國領先,為國家公園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生態基礎;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提升浙江開化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水平”,極大地提振了開化縣加快推進試點工作的信心。
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開化縣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緊緊圍繞“2020年成功創建錢江源國家公園”目標,制定了《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健全條線對接、專班運行、動態調整、常態督考、聯席議事五大機制,全力推進體制攻堅、生態創優、科研爭先、社區共建、環境教育五大行動。舉全縣之力,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國家公園建設經驗,為浙江乃至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創新示范。
聚力攻改革 致力求創新
管理體制全面創新。2019年6月12日,浙江省委批準設立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組。省委組織部任命省林業局副局長王章明兼任管理局黨組書記,開化縣人民政府縣長魯霞光兼任管理局局長。7月2日,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新的管理體制明確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作為省政府事權的屬性,賦予了管理局在體制試點中的主導性職責。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政區合一”體制的優勢,實現管理局與地方政府的交融互通,有利于發揮縣鄉兩級政府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
地役權改革深入推進。錢江源國家公園內,集體林占比達80.7%。2018年3月,《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實施方案》公布,集體林地役權改革全面啟動。在不改變土地權屬的基礎上,通過村兩委、村民代表、村民小組3份決議書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在決議書的基礎上,村委會與村民簽訂委托合同,并與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部門簽訂地役權合同。在3個月的時間里,管理局工作人員走遍了試點區全部72個自然村,發放宣傳資料1萬多份,將集體林保護地役權的正負面清單告知每位村民。多個權屬有爭議、界限模糊的林地,逐一勘定邊界。2018年6月,集體林地役權改革基本完成,國家公園范圍內27.5萬畝林地全部實行48.2元/畝的地役權生態補償標準,有效破解了南方地區集體林占比高的共性問題,實現了集體林統一管理。
鐵腕治污染 全面強保護
整改舉措逐一落地。2018年7月和8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張鴻文總經濟師和自然資源部上海分局韓海青局長分別帶隊到錢江源國家公園開展體制試點督察調研。目前,督查組指出的2大類9方面具體問題全部整改到位:省政府垂直管理的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已掛牌;何田鄉兩個土地整理項目已全面開展生態修復;長虹鄉龍??刁w養生項目占用的永久農田已恢復為水田;9家水電站已明確了整改方案,6家退出3家整治,并委托第三方完成了資產評估,正分步實施,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2家取水口已制定退出計劃,其中錢江源水廠已關停;組建了水湖楓樓景區項目處置專班,制定了工作計劃,正與投資主體深入洽談;古田山、長虹鄉兩個4A級景區制定了優化調整方案。
資源保護扎實有效。2018年以來,全域設立功能區各類界碑、界樁619處,新建和改造保護管理站5個,設立保護點21個和聯合保護站1個,開展80千米巡護步道、60千米生物防火林帶、870畝棲息地修復等項目建設,在國家公園全境和周邊區域共新設立野生動物監測網格174個,新建和改造遠程防火視頻監控點108個,新建高空預警監控云臺11個,完成錢江源國家公園綜合信息管護平臺開發,基本實現“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全覆蓋。2018年6月,“清源一號”專項行動共發現問題27個、處罰案件3件、責令停工4件,其他問題均已完成整治。2019年7月3日,“清源二號”暨打擊非法盜獵野生動物專項行動啟動,全縣各執法隊、志愿者、國家公園巡護員共5000余人參與活動。
高標抓科研 高位重宣介
科研監測成果顯著。錢江源國家公園豐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吸引了國內外科研專家的關注。依托中科院植物所、浙江大學等科研力量和傅伯杰、魏輔文兩位院士,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已建成四大科研平臺。森林動態樣地監測平臺,是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成員之一,已建成各類大小樣地800多個,其中24公頃、5公頃樣地各一個,1公頃樣地13個;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平臺,是中國、德國、瑞士科學家聯合開展的多學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也是世界唯一在亞熱帶森林進行的BEF研究項目;全境網格化動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已在國家公園全境及跨省合作區域布設紅外相機559臺;森林冠層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是目前全球19個、中國7個冠層監測平臺之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林冠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的一個重要節點。
環境教育有序推進。2018年7月,按照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實施的要求,錢江源國家公園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專家團隊開展為期2年的錢江源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專項規劃合作。目前,已完成資源調查報告、主題框架設計、視覺方案設計、戶外標識標牌系統設計等一系列工作。其中,管理性標識標牌項目年內啟動實施,并將進一步開展主題游線及資源點解說方案設計,出版《錢江源國家公園自然導覽》,開展解說人員培訓,組織環境教育活動。2019年8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錢江源國家公園舉辦“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啟動儀式。
社區共建務實高效。《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年行動計劃》57項具體工作中,9項與社區發展直接相關。在長虹鄉高田坑村,將按照國家公園標準建設標牌標識系統,打造高品質觀星平臺,促進原住民就業增收;在何田鄉清水魚的發源地,國家公園管理局謀劃了“清水魚農業文化遺產博物館”,為訪客提供更好的文化體驗平臺,為原住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2018年,管理局從原住民中招聘了95名專兼職巡護員。同時,每年安排資金2000萬元,專項用于村莊環境提升。國家公園范圍內的7所小學開設了《錢江源國家公園》校本課程,在齊溪鎮中心學校建設了錢江源國家公園展示廳,邀請專家進校園,開設環境教育課程,科普相關知識。同時,依托國家公園,成立了中科院歐陽志云教授領銜的全國首個縣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中心,由同濟大學吳承照教授牽頭謀劃的國家公園小鎮正積極推進,有效承接了國家公園的溢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