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孝紅 姜靜

[摘要] 目的 對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評估分析。方法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間在該院內科治療的40例患者設為研究組;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在該院內科治療的40例患者設為參照組。研究組實施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對兩種管理方案下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研究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參照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0%,前者明顯低于后者,研究組的基礎護理、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心理護理及護理滿意度等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能夠提高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安全性,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內科;護理管理;護理質量;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a)-0062-02
內科屬于醫療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病癥復雜、患者多等特點,對護理質量要求較高。近年來因內科患者的數量呈不斷增長趨勢,使得內科護理工作強度也在不斷提升中,這是發現以往傳統的護理管理已無法滿足患者高質量的護理需求,故而現臨床內科中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護理管理模式來滿足患者高質量的護理需求[1]。優質護理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在基層護理管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內涵的進而優化護理質量的護理模式[2-3]。該研究選取2016年8月—2018年9月該院內科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評估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間在該院內科治療的40例患者設為研究組;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在該院內科治療的40例患者設為參照組。參照組有男19例、女21例,年齡范圍為20~65歲,平均年齡范圍為(43.92±1.54)歲;疾病類型:血管炎6例、慢性腎功能不全8例、重癥狼瘡腎炎10例、急性腎功能不全7例、腎病綜合征9例。研究組有男19例、女21例,年齡范圍為22~67歲,平均年齡范圍為(44.04±1.61)歲;疾病類型:血管炎7例、慢性腎功能不全9例、重癥狼瘡腎炎8例、急性腎功能不全9例、腎病綜合征7例。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存在對比研究的基礎。研究在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受該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對兩組患者實施護理的人員均為同一批護理人員,共12名,均為女性;其中1名護士長,4名護師,7名護士;工齡最長9年,最短1年。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實施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具體內容為以下幾方面。
①分層管理根據內科全體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職稱、工作時間等條件結合內科護理要求及特點,將護理人員分層進行管理。工作時間在3年及以下的護理人員負責擔任責任護士、助理護士;工作時間在5年以上、具有一定護理經驗且職稱為護師的負責擔任組長;工作時間在10年及以上、具有資深經驗且職稱為主管護師負責擔任護士長。
②職責劃分護士長職責為對內科護理的全部工作進行協調、統籌、監管及指導,負責安排下層護理人員協助配合其他科室的護理工作;護理組長的職責為協助護士長的工作,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專門的護理方案,并嚴格遵照護理計劃及護理制度開展實施護理工作,加強巡房工作。同時對一般護理人員的各項臨床護理工作進行協助,而且負責定期考核及監督護理質量情況。助理護士、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基礎護理,主要包括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觀察治療效果等,同時要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治療知識、叮囑遵循醫囑用藥、指導患者飲食、生活、心理護理等方面,糾正患者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將為患者制定的護理計劃全面系統進行落實至日常護理中。
③護理質量監控護士長每周召集全體人員進行每周工作治療總結匯報,對發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討論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每個月進行專業技能及醫患溝通等方面的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進行實踐與理論考核,每年年底進行全面護理考核,將考核成績與績效工資掛鉤,根據護理人員優秀表現給予一定的獎勵。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情況進行比較。①統計兩組患者發生換錯藥、穿刺點出血、墜床等不良事件情況。②采用該院自制的護理質量評分量表對兩組的護理質量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基礎護理、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心理護理及護理滿意度等5項,每項100分,評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好[4]。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所得數據的分析處理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參照組和研究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行比較
研究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參照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0%,前者明顯低于后者,說明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參照組和研究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情況進行比較
研究組的基礎護理、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心理護理及護理滿意度等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說明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內科作為醫院治療系統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神經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及心內科等內科疾病,因這些疾病具有病情復雜且發展快的特點,對于臨床護理人民的各項基礎護理水平及應變能力要求較高[5]。以往采用常規的護理因無法滿足現有患者的護理需求,導致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出現一定影響,進而增加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嚴重威脅[6]。為了能夠提升醫院的管理水平,改善護理質量,該院對內科護理管理制度進行改進優化。相關學者的研究報道顯示采用優質護理管理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00%,常規護理為26.92%,前者明顯低于后者,表明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能夠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治療安全性。如該文結果中,研究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參照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0%,前者明顯低于后者(P<0.05)。優質護理管理模式針對每個崗位職能對全體內科人員進行人性化、制度化的崗位分層管理責任制,明確每位護理人員的護理職責,增加了護理人員的責任感[7]。完善護理人員工作內容和相關管理制度,加強護理人員技能培訓和考核制度,提高護理人員操作水平及理論知識,實施護理考核獎勵制度,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讓護理人員在工作時由被動化為主動,達到提升護理質量的目的[8]。如該文結果中,研究組的基礎護理、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心理護理及護理滿意度等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能夠提高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安全性,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華秀芝.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7):262-263.
[2] ?李富曉.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7):1336-1337.
[3] ?羅婷,魏革,莊艷.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9):149-150.
[4] ?張利歌.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62):245.
[5] ?王月萍.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腎內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4(9):66-68.
[6] ?褚雪梅.探討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87):227-228.
[7] ?關秀梅.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腎內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的效果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0):164-165.
[8] ?王香玲.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5):2844-2845.
(收稿日期: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