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卉瓊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神經科護士中采取目標管理培訓對其應急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 隨機抽選2018年1—10月在該院神經科的護士40名,對比開展目標管理前后護士的應急能力情況。結果 培訓后護士的心肺復蘇術、除顫術、呼吸機預警處理、氣管插管配合分數均顯著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護士的病情觀察能力、病情變化預見能力、應急處理能力、專科操作能力、急救配合能力分數均顯著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神經科護士中實施目標管理培訓有利于提升其應急能力。
[關鍵詞] 神經科;目標管理;應急能力;培訓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a)-008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improve th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of target management training in neurology nurses. Methods A total of 40 nurses in the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8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compare the emergency ability of nurses before and after target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training, the nurs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efibrillation, ventilator early warning treatment,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coordinat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aining,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 After the training, the nurse's condition observation ability, disease change foresight ability, emergency treatment ability, specialist operation ability, and first-aid coordination ability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aining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arget management training in neurology nurse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ir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Key words] Neurology; Target management; Emergency response; Training
護士的應急能力指的是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當中進行科學合理搶救和護理的能力,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近年來得到了提升,因此對于服務類型的工作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使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到滿意[1],護理人員必須具備敏銳分析判斷、熟練使用技能技巧的能力,目標管理理論最初是一種用于企業管理的理念,由彼得·德魯克提出,該理念的基礎是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屬于激勵式的參與管理制度[2],為了充分調動起醫院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興趣,提升應急能力,隨機抽取2018年1—10月在該院神經科的護士40名,在培訓中引入了目標管理模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在該院神經科的護士40名,年齡在22~34歲,平均年齡為(27.41±3.73)歲。
1.2 ?方法
1.2.1 目標制定階段 ?在該模式下,目標的制定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因此必須細致謹慎,該次培訓中決定制定3種目標,分別是科室培訓總目標、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科室管理人員和護士長要依據科室的實際情況和工作特點確定好本階段總目標,即提升護理人員神經科應急能力;各小組在總目標的要求之下進行定期的學習和討論,根據人員構成再確定好小組目標;護理人員個人則要在大前提之下制定自己能夠努力達到的個人目標,爭取早日做到掌握各種應急事件的處理方法,技能考核高水平通過[3]。
1.2.2 目標實施階段 ?科室帶頭人員組成培訓小組,在實施之前詳細安排培訓計劃,向各個小組說明培訓內容、各階段具體安排和最終的考核方案,各小組人員了解后開始落實,該次培訓總時長3個月,主要內容是應急能力和急救操作技能的訓練,第1周完成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訓,第2~4周完成應急能力的提升培訓,這一階段培訓人員可以通過集中授課、實際演示、一對一教學和播放相關影視資料等多種方式進行;之后的5~11周進一步讓護士們熟練各種技能操作,采取的主要方式為現場救護指導和情景模擬教學。在培訓過程中,培訓小組要注意每一位護士的實際掌握情況,針對性地分析階段驗收成績,及時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改正,部分成績較差、反應較慢的護士要給予鼓勵,幫助建立信心,指導共同進步;此外在這3個月中,每2周要召開1次階段工作分析報告會,表揚在這一階段中表現優異的小組,每個月還要召開1次全體護士大會,反饋并且討論培訓中的重點和問題,使用合適的方法激發起所有護士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始終保持熱情去對待接下來的培訓[4]。
1.2.3 目標評價階段 ?培訓的第12周,由培訓小組人員組織實施目標評價,該次目標評價主要就是訓練的2個方面,分別是4項急救操作技能和5項應急能力,前者即除顫術、氣管插管配合、呼吸機報警處理和心肺復蘇術,每項滿分為100分;后者即病情變化預見能力、專科操作能力、應急處理能力、病情觀察能力和急救配合能力,每項滿分為100分。
1.2.4 目標激勵階段 ?目標激勵是目標管理的其中一項理論基礎,對于成績優異表現突出的護士科室要組織其進行進修學習[5],使其多多參加科室會議,必要時還要給予經濟獎勵。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研究內的數據開展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實施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培訓前后護士的急救操作技能考核分數對比
研究顯示培訓后護士的心肺復蘇術、除顫術、呼吸機預警處理、氣管插管配合分數均顯著高于培訓前(P<0.05),見表1。
2.2 ?培訓前后護士的應急能力考核分數情況對比
研究顯示培訓后護士的病情觀察能力、病情變化預見能力、應急處理能力、專科操作能力、急救配合能力分數均顯著高于培訓前(P<0.05),見表2。
3 ?討論
目標管理模式在實施的開始階段不僅可以讓管理人員參與到目標的制定,工作人員同時也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共同投身目標的制定,而在正式實施階段,所有工作者在管理小組的引導之下達到自我控制,既激發了創新思維,又調動了主觀能動性。該次研究讓神經內科的護理人員親自制定目標,相較于以往的目標制定模式更具有代表性和實際性,他們個人也會在這一階段發現自己的缺點,找出自己的不足,所以間接為培訓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另外對突發事件處理、應急演練和臨床實踐等重要培訓內容進行反復練習也讓護士的專業技能逐漸熟練[6],個人和科室整體的應急能力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神經科有的患者的病情比較復雜多變,所以為了達到最佳的療效,準確迅速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培訓過程中帶教人員不僅要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還要注重每位護理人員的應急能力,目標管理模式就對應急能力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在平常的工作當中,除了熟練運用各種急救操作外,還要根據實際情境的不同適應當前角色,遇事不慌不亂,科學合理的安排,有序穩妥處置。評價結果顯示,在接受培訓之后,護士的4項急救操作成績和熟練程度要遠遠優于培訓之前,說明目標管理模式的確可以形成訓練中學習、學習中訓練的良好氛圍,護士在這種模式下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應急能力[7]。
除了病情復雜多變之外,神經科有的患者的病情的可控性還很小,隨機性強,因此容易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不可控事件,而搶救的成功和失敗往往就在一瞬之間,培訓中帶教人員要首先培養護士急救操作技能,為了提升學習效率,可以將簡單的授課轉變為實際演練,這樣可以讓護士親身體驗,感受到實際操作時的緊張和注意事項,不斷積累實戰經驗。結果顯示在培訓結束后,所有護士都能夠多方評估、主動思考、客觀判斷,不再過度依賴設備和醫生,尤其是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更能沉著應對,說明目標管理模式有著相當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在提升神經科護士應急能力方面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娟妮,張倩倩,梁萌,等.微型培訓模式在重癥監護室低年資護士急救培訓中的應用及對應急能力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22):99-101.
[2] ?成守珍,王孟媛,郜迎雪,等.中英ICU護士分層級管理及核心能力培訓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8,34(17):1317-1321.
[3] ?王子穎,楊惠云,周西.陜西省ICU專科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8,613(17):97-100.
[4] ?王文靜,郭波,呂毅,等.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在肝移植術后液體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2017,6(4):275-279.
[5] ?韓書香,許丹陽,劉博宇.重癥肺炎患者機械通氣的護理目標管理應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4):398-399.
[6] ?毛明月,吳海珍.PDCA在提高ICU患者人工氣道氣囊壓力達標率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0):89,91.
[7] ?邵玉靜,冀蓁,秦文靜,等.品管圈在規范ICU多重耐藥菌感染終末消毒流程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8,21(6):113-118.
(收稿日期: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