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人談史

20世紀50年代,新加坡華人將林語堂指為貪財小人、善于心計。美國華文聯合日報當時還寫了一篇名為《林語堂糟蹋了自己》的文章,對林語堂提出嚴厲譴責。林語堂究竟在新加坡惹了什么禍?事情還要從“南洋大學”說起。
從明朝末年開始,福建、廣東的很多百姓為了生活,轟轟烈烈去南洋闖蕩,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所以在南洋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地區就聚集了大量華人。他們雖然身在海外,卻有很深的故土情結,為了讓自己的子女傳承中華文化,接受漢語教育,在20世紀50年代,自發籌備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所海外大學——南洋大學。
為了早日建好南洋大學,華人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紛紛踴躍捐款捐物。當地的車夫還舉辦了“義踏”活動,前后共有1700多名車夫參加了這個活動,得來的錢財全部捐給了學校籌備委員會。學校的籌備工作準備差不多后,接下.來就是找一位合適的校長了。
起初,林語堂并未受到關注。南洋大學董事會第一個提出來的人選是林可勝,他是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的長公子;后來又找過梅貽琦,梅貽琦擔任過清華大學校長,地位非常高,不過一直沒有進展。董事會也曾想到胡適、錢穆等人,但當時國內和國際形勢都不明朗,很多受邀的文化界名流都推辭了。于是,林語堂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人選。
林語堂來到南洋大學后,還帶來了一大幫親戚。他的侄子主管財務,女兒和女婿都給他當秘書。林語堂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抓學校的財政大權。他起初要求學校給自己2000萬元的運營基金,籌備會當然沒有這么多錢給他。后來,林語堂就退而求其次,提出要全權管理學校的辦學基金。
這些辦學基金都是南洋華人的血汗錢,哪能輕易交給校長一個人管理。籌備會堅決不同意,最后雙方不歡而散,以林語堂辭職而告終。臨走,林語堂還向學校提出要30萬元的遣散費,辦學基金里的錢肯定不能給林語堂,最后由籌備會的主要負責人陳六使掏錢包墊了這筆錢。林語堂一行人得到錢后離開了。
經歷過南洋大學的風波后,林語堂在世人眼中變成了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貪財”之人。其實這件事情,人們也許錯怪了林語堂。林語堂并不缺錢,他一生通過翻譯和寫作得到的版稅足夠他衣食無憂了。他在南洋大學期間之所以把錢看得這么重要,可能跟他早年在廈門大學的任職經歷有關。
1926年,“3·18慘案”爆發,整個北平亂作一團,林語堂不得不拖家帶口由北平南下,在廈門大學找了一份文學教授的工作,并且兼任文科主任和文學研究院總秘書的職位。初來廈大的林語堂雄心勃勃,夢想把廈大的文學院打造成一流文學圣地。憑著自己在文學界的人脈,林語堂拉來了不少文學界的大佬。魯迅、顧頡剛、沈兼士這些文壇牛人都成了廈大文學院的教授。
在林語堂的努力下,一向以理科見長的廈大一時間聚集了眾多的文學大師,文科風頭完全蓋過了理科。這種情形讓時任廈大校長的林文慶坐不住了。
林文慶是喝洋墨水長大的,他對當時的漢語文化沒有很深的了解,對發展廈大的文學院也不是很熱衷。他請林語堂等人前來任職,本來打算借助這些文學大師的名頭宣傳廈大,說白了就是讓這些文學大師們幫他撐場子,完全沒料到文學大師們的影響力這么大,蓋過了理科的風光,這是他無法接受的,所以他開始給林語堂使絆子。
林文慶借口學校資金緊張,把文學院的經費從每月5000大洋減到400大洋。連校長都不待見這些文人,理科院的那些教授也紛紛借機打壓文科。時任廈大理科主任的劉樹杞,還負責學校的財務和后勤工作,趁機屢屢刁難文學院的大師們。魯迅來到廈大的短短幾個月,竟然搬了三次宿合,最后直接被分到了地窖居住。地窖就地窖吧,魯迅對這些也不在乎,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一向淡定的魯迅忍不住了。
魯迅搬到地窖居住后,因為房間內十分昏暗,所以裝了兩個燈泡。就這么一件小事,都被劉樹杞拿來做文章。劉樹杞以學校經費緊張,兩個燈泡實在太費電為由,硬是把燈泡拆走一個。魯迅一生鐵骨錚錚,哪里受過這等侮辱?他一氣之下辭職去了中山大學。和魯迅一同來廈大工作的其他人見狀,也都紛紛離去。
滿懷雄心壯志的林語堂面對此情此景也是束手無策,因為他的手中既沒錢又沒權,再著急,也是什么都干不成。最終在廈大僅僅工作了七個月,林語堂也黯然離開了。
其實廈大的辦學經費是很充裕的,創辦人陳嘉庚對廈大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當時廈大一個普通教授的工資比北大校長的工資還要高。蔡元培當時一個月才拿300塊大洋,而廈大隨便一個普通教授每個月都可以領400塊大洋。
林語堂為了辦好文學院,請了一大幫文學大佬來助陣,結果因為手中無錢被人弄得灰頭土臉,這種打擊換作誰也受不了。后來出任南洋大學校長時,林語堂或許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開始執著于抓住財政大權,沒想到竟落了個“唯利是圖”的壞名聲。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