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瑋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整體質量的提高,都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關聯。校園文化的改革與發展就必須堅持將校園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應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蘊、學科特色等綜合優勢,積極培育校園文化,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這不僅能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他們建立文化自信,而且能夠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促使學校加快步伐,順利邁入“雙一流”高校的行列。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上表示:“文化文藝工作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具有啟迪心智、凈化心靈的功能。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品牌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品牌是一種意象化的概念,是用以識別消費者和辨別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相對于其他物品而言,它是一種無形資產,是銷售者對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的特征、利益和服務的承諾。一個好的企業品牌對企業來說是大有裨益的,它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幫助企業獲得其他額外的利潤。
校園文化品牌是指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長期過程中,深挖校園文化特色,加以宣傳推廣,吸引師生主動參與的特色文化項目。校園文化品牌包含了三個層次:①表層的物質文化。更多的是從感官上給人以強烈感受,有利于塑造校園文化品牌的外在形象。②中層的行為文化。主要包含校園文化品牌管理制度、施行細則、規范準則和考評制度等。③深層的觀念文化。主要體現為校園文化品牌的文化理念等。獨特的文化理念能夠進一步增強校園文化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學校肩負著傳遞和創新文化的重任,教育和文化共同制約著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校園文化應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重點項目。
首先,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要具有獨特性。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傳承、特色專業等。高校與高校之間因為經濟條件、政治環境、師資力量等的不同,可能造成學校間在培育校園品牌文化時觀念、方法上的差異。因此,各高校在構建校園品牌文化時,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師生資源,將地方特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化品牌。
其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具有長期性,培育校園文化品牌的道路盡管是曲折的,但其前途定是一片光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因而需要不斷的實踐與探索,方能獲得真知。高??梢酝ㄟ^舉辦一系列的活動、組織召開相關會議來把握品牌建設的方向,并從活動中總結反思,汲取經驗。借助長期積累的相關經驗,逐漸明確品牌建設的定位,逐步形成個性鮮明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方向一經確定,切勿隨意更改,只有定位明確,并為之不懈奮斗,品牌才能逐漸形成。
再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要具有時代性。當今世界,各類思潮交流交融交鋒頻繁,一些高校對自己作為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的重要地位理解不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國之利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強高校四個自信。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品牌建設必須擯棄傳統的觀念,順應時代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夠為高校品牌建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校園文化建設充滿朝氣與活力。
校園文化是高校寶貴的無形資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師生的人格。在新時代的文化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有意識地打造校園文化品牌。雖然初見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多而全”,導致文化品牌特色不鮮明,質量良莠不齊。一些高校只知盲目跟風,期望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做出影響力最大的文化品牌。不重視品牌內涵,造成各高校間校園文化品牌相似度高,缺乏創造性。這是因為高校在建設校園文化品牌時,一味地追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無法將高校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學科特色融入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中,對校園文化品牌的定位不明確,導致全校師生無法感同身受,很難積極地參與校園文化品牌建設。
所謂校園文化品牌,就是將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校園文化轉化為有形的品牌建設,提煉、濃縮校園文化,形成具有時代特點和辨識度的高質量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承擔著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和傳承文化精髓的重任。但一些高校在文化品牌的建設過程中,往往是注重品牌建設的共性從而導致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競爭力。因而高校應著重培育能體現學校校本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校園品牌,在共性中求個性,這才是高校能“各領風騷數百年”的關鍵所在。
部分高校對文化品牌建設的方式理解比較片面,大肆宣傳其品牌設計、包裝,空談品牌理念、品牌精神但卻毫無實質性內容,虛有其表。不可否認的是,此種做法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但是我們構建校園文化品牌僅僅就是為了擁有好的名聲嗎?新時期,主張教育育人、文化育人,以文化滋養師生,啟迪心智、凈化心靈。高??梢越M織校園文化講座,或是在全校范圍內征集校園文化故事,使師生學習校園文化,認同校園文化,師生才能有主人翁的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才能達到構建校園文化品牌的真正目的——文化育人。
校園文化體現的是學校的自身形象及精神內涵。建設校園文化品牌,能有效抑制學校的不正之風,培養良好的校風、學風,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校園文化生活。育人環境優化的同時也給研究型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得教師能更專注于科研,這對于提高師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提升科學文化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塑造文化品牌就好比是一場攻堅戰,需要不斷的實踐,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探索總結出一條優質化發展道路,最終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建設精品校園文化品牌需要高校管理者有長遠的目光和科學的規劃。一個完整的、全方位的品牌體系要求品牌從定位到形象的打造再到宣傳推廣等方面都要做到恰到好處,以此來保證品牌的生命力。
首先,要從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融入學校的特色辦學理念,保證校園文化品牌的獨特性,高校主要致力于培養學術型人才。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素質人才是高校進入國際一流大學的敲門磚。因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心應放在提高學術質量、鼓勵學術創新、傳遞學術精神等方面。
其次,校園文化品牌的建設,應該充分把握多方面的有力資源,利用高校得天獨厚的人力、技術、管理等優勢形成一股教育合力,用以保證校園文化品牌在建設過程中的各類需求,為構建文化品牌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
最后,作為高校領導者必須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能夠意識到培育校園文化品牌的緊迫性,以及文化品牌給高校帶來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機會。充分調查品牌現狀與問題,研究品牌設計方案、制定相應的目標計劃,做出合理決策。管理者要積極動員學校各部門參與到校園文化品牌的建設中來,由校級部門負責統籌規劃,讓各院級之間互相學習與監督,定期舉辦成果分享交流會,集眾人之智,完善品牌建設方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明確規定:“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風格,需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各地區高校受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其校園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塑造校園文化品牌首先要對文化品牌定位有清晰的認識,不僅要考慮高校的基礎設施、辦學條件、師生心理訴求等內部因素,還要分析當地的政治狀況、經濟基礎、文化需求、品牌的受眾群等外部條件,綜合考量,精確定位,才能提升校園品牌的市場競爭力。
其次,校園文化品牌必須凸顯個性。校本文化是指該校所獨有的,其他院校無法克制和共享的獨特文化。打造校園文化品牌需加快校本文化的建設,整合各種有效的校本資源,組織策劃特色活動激發校本文化的活力。
校園文化品牌作為區分高校的重要標識,就必須表現出地方特色。高校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始終維持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良性動態關系。一方面,高校要積極主動地為地方服務,向地方輸入高質量人才,為地方的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校園文化品牌的建設中,地方要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和文化精髓,為校園文化添磚加瓦。
創建優秀的校園文化品牌,不僅能體現校園文化內涵,提升學校聲譽,還能促進文化融合,對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培育文化品牌,不能只抓局部,忽視整體,要統籌兼顧,以局部力量帶動整體發展,用整體優勢彌補局部不足。
校園文化品牌具有育人功能,其功能的發揮有利于提升學校綜合治理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而高校將校園文化品牌的建設與發展納入新時期的工作任務中,加大資金投入,統籌戰略部署,推進品牌建設整體發展。
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以期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高校在校園文化品牌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必須順應產教深度融合的時代需求,打破文化壁壘,建設文化融合機制,注重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地方文化的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