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翠
東營市墾利區興隆街道辦事處 山東東營 257500
混凝土路面的拓寬改造是現階段交通工程的熱點,其中新路基施工是其重點內容,包括開挖、地基處理、拼接等。因此,施工單位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新路基技術方案,以保證新路基施工順利完成。
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全面熟悉了解設計圖紙與文件,幫助他們領會工程的設計意圖,并對圖紙所述工程數量進行檢查。施工必須嚴格按照圖紙及規范進行,還要對機具、人員、材料進行合理調配,保證生產的均衡性,并減小對周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根據由設計單位提供的圖紙,并對照設計確定的標高對舊路橫坡和路面標高進行全面復測,在縱向按照10m的間隔距離布點,然后以復測后得到的結果進行設計調整,確保拼寬后橫坡和標高都達到要求,即新、舊道路的橫坡和高程都保持一致。
為避免加寬段的路基由于地基強度、填料強度或壓實度不足而產生差異沉降,導致縱向開裂,需在新舊路基之間的拼接部位進行臺階開挖,可有效減小差異沉降,使拼接部位具有良好的整體性。開挖施工中,臺階數量應盡量多,為新、舊路基之間的銜接提供足夠的接觸面,使兩者良好結合,在局部填方相對較高的段落,應進行逐步開挖施工。臺階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開挖,一共分成以下三個階段:其一,對舊路的坡腳處進行開挖,形成第一層臺階,其高度和寬度分別為1m、2m,同時對地基進行必要的處理,在填筑施工前,需要在臺階的結合部分增鋪一道土工格柵,可有效防止橫向裂縫的產生;其二,待地基處理完成,且達到要求后,對老路的中部進行開挖,其寬度和高度均為1m;在臺階上還要設置一定橫坡,以利排水,避免在臺階的表面形成積水[1]。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一些排水性能較好的區域,例如山東東營市某道路路段,其原路面屬于瀝青路面,然后經過修繕之后,很多運料車都會路過這段路,進而導致原路面出現各種質量方面的問題。如果出現沉陷或者多處坑槽的情況,那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具體值的測量。該路段的改造方案就是在原有瀝青路面上加鋪瀝青路面,這樣能夠很好的符合路面處理的要求。除此之外,其還具備著成本低、經濟效益高以及質量高等優點。
為了更好地控制和掌握整個市政道路路面的質量水平,就要求相關施工人員必須嚴格控制好相應的混合料質量水平,切實做好混合拌料工作。如果市政道路路面采用的是瀝青混合料,則要求瀝青混合料的拌和溫度需控制在150-170℃,一旦瀝青混合料拌和溫度偏高,則必然降低市政道路舊路改造的質量水平;一旦瀝青混合料拌和溫度偏低,則勢必造成大量瀝青混合料的浪費。強化對縫處理,要求整個市政道路路面施工應當切實做好對縫處理工作,以此來保障施工質量的提升,盡可能降低現場施工中材料浪費的情況。在實際對縫處理當中,要求施工人員應當充分結合攤鋪設備運行情況來碾壓瀝青混合料,在碾壓操作結束后,可采用冷接縫處理技術。由于如今市政道路路面改造施工工程的規模持續擴大,這就在某種程度上直線增加了對縫處理施工的難度,因此要求相應的施工人員在采用該技術時,需改善原有對裂縫處理技術,切實提升整個市政道路路面施工的質量水平[2]。
傳統攤鋪技術與雙層攤鋪技術并不是對立存在的,可以將兩者相結合共同進行路面攤鋪。下層攤鋪施工采用傳統模式,路面施工采用雙層攤鋪模式。先用轉運車將下層鋪設需要的混合料送至大料斗中,然后運送到螺旋布料器中,便于下一步開展下臥層攤鋪作業。施工人員在通常情況下應采用2-5m/min的勻速方式施工,嚴格控制瀝青混凝土路面攤鋪的速度,并將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否則極易造成路面平整度低、混合料離析的情況。若同時壓實初始密度不同的上下層混合料,壓路機在實際操作中極易產生推移現象,使得路面平整度嚴重受損。對于這種現象,現場工作人員可以采用小鋼輪壓路機進行3-4遍的預制靜壓措施,鞏固上層穩定,保障路面平整度最高[3]。
在路面的攤鋪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強各種設備、規格、性能的檢查,保證機械、設備的施工的準確性,及時進行高效的維護與管理的工作,將機械設備的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分層均勻攤鋪的工作可以保證好路面的壓實程度,在上層攤鋪工作環節的攤鋪速度進行合理化的分析與設定,然后將每一層的厚度進行精確化的控制。在碾壓環節中,進行初壓、負壓、終壓的工作環節中做好平整度的分次檢查工作,按照實際的情況和工序的設計進行檢查與下一步的操作。在工作中還需要對于碾壓的溫度進行及時的控制,在整體的過程中溫度的控制是十分關鍵的一步,過高的溫度導致瀝青開裂,較低的溫度無法進行充分的碾壓,一般而言,復壓時的溫度控制在120-145℃,到終壓時,需將溫度控制在100℃,保證溫度不低于95℃。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并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近些年,我國市政道路交通飛速發展,有效的確保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并對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等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重要作用。然而,市政道路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治理市政道路地質災害,以此最大限度的確保市政道路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