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露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溫州“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也提出要因地制宜推進新農村建設。優質的金融服務將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進而帶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村區域生產力。目前,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融資渠道單一,供需矛盾持續,農產品抵押風險較大等,制約了溫州地區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發展。如何解決融資問題,進行金融創新成為溫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
近年來,溫州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和規模都得到較大發展,主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構成。其中農民合作社從2006年的591家發展為2018年的1.1萬家,家庭農場的數量也達到3646家,溫州的“三位一體”農村合作體系建設成全國樣本。據統計資料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溫州地區擁有市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69家、市級示范性“三位一體”農村合作組織189家、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160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2家。
一是資金需求更大。和傳統農業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由于集約化程度更大,涉及的多個環節均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因而其對資金的需求也更大。二是融資類型及需求不同。據統計資料顯示,溫州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對于不同行業、不同經營周期,其融資需求是不盡相同的,不同的生產環節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具有多樣化特征。三是融資周期更長。傳統農業主體多為短期融資需求,主要是用于短期資金周轉。與之不同,新型農業主體為了提高生產經營能力,需要購置農業用的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對資金的需求時間更長,因此一般需要提供中長期融資。
1.金融服務范圍不斷擴寬
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各金融機構積極響應配合相關政策,溫州地區各家金融機構都給予了相關涉農政策,除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以外,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銀行都開始涉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支持業務。
2、融資模式持續創新
一是溫州地區推進“三位一體”、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改革試點。2017年支持專業合作社及社員2.42萬戶、貸款余額52億元。推廣“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農戶可通過自有的動產、不動產及其他經濟權益,經評估和托管,獲得銀行授信和貸款,2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為224個行政村7449戶農戶解決生產銷售資金貸款27.9億元。
二是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2017年,溫州市農房抵押貸款余額114.96億元,比2015年末增加32.13億元。自樂清、瑞安兩地獲批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國家級試點以來,已進行了農房抵押貸款產品和服務創新以及確權頒證、價值評估、風險補償和抵押物處置等配套政策建設,初步形成較為成熟的抵押貸款模式和配套政策體系。
1、現有的融資渠道相對單一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其對資金的需求量不斷加大,融資難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雖然溫州地區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嘗試從個人、社會、銀行等渠道引入資金,近幾年銀行也在增加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額,但總體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還是相對單一,其獲取的資金遠遠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由于缺乏完善的財務制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資信證明、抵押擔保物不足的情況,制約著銀行的貸款支持。溫州地區融資的主渠道還是民間借貸,過高的融資成本制約了收益的提升。
2、對經營主體的金融扶持力度不夠
為了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各級政府出臺了相關金融支持的政策,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實施細則或者操作不當,導致落地很難。據201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已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中,獲得貸款支持的為4.91%,獲得財政扶持資金的為4.42%,獲得的這部分資金支持僅占其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總值的7.36%,其融資的需求還很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分析中,僅有6%左右的合作社獲得財政扶持資金,大部分的資金需要靠社員繳納。
3、缺乏完善的征信體系
2017年,溫州市加強農村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三信評定”工作,全市農戶信用檔案入庫率85%,然而其信息并未實現農村區域的全覆蓋,使得收集、整理、評估農村信用信息方面難以實施,具體相關的征信產品和服務等基礎工作也還未形成。同時,溫州普遍存在民間借貸行為,這些行為難以量化為具體的信用指標體系,資金安全難以保障。
4、農業政策性保險體系不完善
健全的農業保險體系是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保障。保險服務供給主體包括商業保險和政策性保險。目前商業保險推廣不夠,同時缺乏有針對性的保險項目,保費較高,理賠程序復雜,導致很多經營主體辦理的意愿不強。而政策性保險開展進度緩慢,承保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缺乏對具體區域有針對性的開展。缺乏完善的政策性保險體系,也使得銀行間接承受更大的損失,影響了金融業支持農業機制的積極性。
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特點、抵押物質量以及征信情況等,政府據此制定可操作性實施的政策來支持相關金融機構開發新型融資模式。同時應鼓勵和支持創新金融服務的模式,比如合同證明質押、聯合授信、產業鏈融資、多個主體聯戶聯保貸款等形式,以及適當發展農村債券市場,可在農村積極探索新的融資途徑,搭建P2P 平臺等進行擴寬融資渠道,并不斷完善相關的支付結算方式。
繼續發揮金融機構在支農過程中的重要力量,農村金融市場應根據不同的經營主體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有針對性的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制定相關政策使農村抵押貸款等業務更具有可操作性;政府應根據市場需求,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政策,為新型涉農金融機構如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創造機會,推進農村金融市場規模和領域的壯大,形成金融市場良性競爭,提高金融市場的供給量。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的增多以及規模的壯大,其所處的經營環境也越加復雜。應結合區域農業的特點,研發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獨有特點的保險產品。溫州地區經營主體的行業主要分布在種植業、畜牧業等,據此可有針對性的開發設計農業大災、林業火災、養殖業、食用菌成本保險等農業災害性保險品種,從而使其生產經營有所保障。通過全方位的保障,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
涉農銀行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具體的業務過程中可通過調整資金分配結構和重點,有針對性調整業務程序,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流程上給予一定的簡化處理,使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同時,還應做好貸款貸前審查和貸后監管,健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制定完善的信貸政策。同時政府應配合相關銀行進行農戶征信體系建設,建立農戶的信用資料檔案庫,對有違規騙取行為的經營主體可加入信用黑名單,減少資金損失,從而保障良好的信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