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朝華
當前世界上的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日益突出,使得人們逐漸提高了環保意識,增加了對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視,積極通過綠色環保的途徑來解決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在建筑行業,給排水系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節能工作是建筑企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需要全新的設備、材料、工藝進行運用,貫徹綠色環保的理念,這樣才能夠達到節能、節水這一目標,在增加建筑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讓城市中的高峰期缺水、水資源供需矛盾等問題得以緩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會效益。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部分城市中建筑物的用水比例為:坐便器沖洗用水占據百分之40,洗澡用水占據百分之30,飲食用水占據百分之10,其它類型用水占據百分之二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坐便器沖洗用水、洗澡用水占據了城市建筑用水的三分之二左右,為了運用綠色環保理念,實現節水節能,就要將這兩個部分當作重點,適當使用科學的綠色環保衛生設備,包括節水廁所沖洗設施、節水淋浴器、節水水龍頭等。盡量在衛生設備的設計時均采用節水設備,例如,某建筑使用普通設備平時的日用水量平均為90L,月用水量平均為2700L,在使用節水器具后,日用水量平均為60L,月用水量平均為1800L,由此可見,應用綠色環保的衛生設備后,能夠優化給排水設計。
通常,建筑屋面雨水受污染程度較小,且水質標準良好,可以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在自然水回收處理系統的綠色節能設計環節,可增設室內外雨水管網,集中回收雨水,再依靠導流井、棄流井、過濾井的協調配合,將雨水引入清潔蓄水池,然后經過一系列消毒處理,利用變頻供水裝置運送到室內盥洗室。經回收處理的自然水,可用于綠化灌溉、車輛沖洗及道路清潔等方面。此外,由于現代房屋建筑群落較為密集,無法布設過多的立管設備。為增大自然水回收利用率,可參照“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放系統技術規程”,將雨水引入沉淀池,確定天溝過水斷面雨水流量設計參數。一般情況下,應當將天溝水深控制在0.2m 左右,并以雨水斗均勻入水為準,選定天溝寬度。
在建筑給排水系統設計中,雨水回收利用系統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擴大建筑屋面綠化面積,增設雨水回收處理系統,進而增大自然水利用率,節約水資源,緩解供應壓力。
城市供水狀況由城市大小與規模決定,市政的給水管網壓力一般處于0.2Mpa 至0.4Mpa 的范圍之中,可以使三層至五層建筑供水的壓力得以滿足。當前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非常高,而且城市中的高層建筑也越來越多,若建筑為五層以上的建筑,則可以進行供水壓力的二次加壓,從而有效利用市政的管網壓力。借助全新供水設備,使用分層供水這一方法,能夠全面降低二次加壓消耗的能源。以市政管網有0.3Ma 壓力為例,那么市政管網能夠進行五樓以下樓層的直接供水,如果五樓以上樓層在供水時使用供水的無負壓變頻設施,那么不但可以讓市政浪費的管網余壓大大減少,還可以讓較低樓層不會出現太高的管網壓,讓能源消耗、水資源浪費全面降低。
建筑的給排水設計之時,可以將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等綠色環保技術運用到熱水供水設備中,在熱水制備方面利用太陽能充分體現了綠色環保的理念。設計人員可以為建筑的每一戶設置單獨太陽能設備,使各戶人家的太陽能出水管與進水管都能夠放置于公共管道井下,并在屋面上設置熱水存儲箱、太陽能集熱板等,讓熱水存儲箱對電加熱的工作進行輔助,這樣陽光較少的時候熱水存儲箱就會進行熱水的提供。部分高層住宅應進行太陽能設備的分戶設置,在陽面設置各戶人家的集熱板,并將熱水存儲箱放置在陽臺上,讓熱水存儲箱對電加熱的工作進行輔助。與此同時,高層建筑應將所有集熱板串接于一排放置在屋面之上,實現集中供熱這一目標,把熱水存儲箱集中放置于樓梯中間,起到電加熱作用,確保熱水可以下回上供,并在水箱中配備循環泵。應將節水定額的設計作為第一步,例如,某室內有給水排水和淋浴設備的最高日用水定額為130-170L/人,某室內有自備熱水供應和淋浴設備的節水用水定額為20-60L/人,由此可見,常規用水定額和節水設備定額存在巨大差別,會對二次供水水箱的大小產生直接影響。又如,某住宅的生活用水節水用水定額為90-120L/人,該住宅設備房的生活用水節水用水定額為110-160L/人,可見如果使用節水定額設計,能夠增強綠色建筑給排水設計的節水效果。
應將智能控制系統運用于給排水設計中,做好給排水監控的工作。若供水模式為變頻泵的模式,需要設計好壓力表,對水泵的壓力狀態與轉速進行動態、實時的監控。同時,應按照各種用水條件來準確計量給排水,如住宅區的建筑一般使用水表分戶計量法,應將熱計量調控的專門裝置安裝到各個建筑物上,企事業單位、學生宿舍等建筑的浴室需要實時刷卡供水的舉措。
綜上所述,建筑行業與經濟發展及民生建設緊密相關,為了控制能源的損耗,緩解環境污染,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相關人員需將綠色環保理念融合到建筑給排水系統設計中,在滿足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增大水資源綜合利用率,緩解資源供應壓力,最終保證生態效益的最大化,推動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