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龍
(包頭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 包頭 014030)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建筑抗震檢定和加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2008 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建筑結構抗震工作更是成為了建筑行業的重中之重。國家相關人員深入研究房屋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理論和方法,施工單位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合理的運用抗震加固技術,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質量,從而提高了建筑結構的防震性能,力求最大限度的減少地震帶給人們的損失。
建筑抗震鑒定的內容主要有,對現有的建筑結構、設計、使用條件、地基、性能等施工質量和現狀進行鑒定,鑒定結果和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做對比,以此來評估建筑遇到地震后的安全系數。
建筑結構抗震鑒定的具體方法:
1) 以建筑物的結構構造鑒定為主,進行宏觀控制;2)以鑒定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為主,被鑒定的A 級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必須符合一級鑒定的標準,否則,需要進行二級鑒定。對于B 級建筑結構,需要結合建筑的防震措施,對建筑結構的抗震承載力進行評估,以此來判斷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如果建筑結構的防震措施不到位,抗震承載力系數過小,則需要對建筑結構進行加固。
常用的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加固法主要有:混凝土構件外部粘鋼加固、預應力加固、外包鋼加固以及改變建筑結構的傳力途徑加固法。
我國建筑抗震鑒定和加固必須遵循經濟、合理、有效的原則,現有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建筑抗震鑒定標準和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程的目標水準是有差異的,抗震設計偏重于概念設計,是一種理想狀態,而抗震加固更注重于建筑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提高。理想狀態下,加強建筑結構的構件承載力,讓其達到現有的設計標準,這個是可行的,但是,在當前的情況下,我國建筑結構加固的設計使用年限是50 年,從加固設計的起始時間算起,按照最新的設計標準,結合建筑結構“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設防目標,對建筑結構實施加固措施,加固工程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資金費用都是較高的,技術上也十分困難。另外,部分建筑結構會出現加層改造的情況,改造前后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用途、抗震設防分類和原有的建筑結構都是不同的,這些都使得施工技術人員面臨著建筑結構抗震鑒定和加固的問題。
當前,對于提高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的問題上,業主、設計方、鑒定方存在著許多分歧。針對建筑的抗震性能問題方面,業主方關心的是房屋的使用功能,比較重視建筑的建筑的外觀、功能以及水電安裝等方面。甚至有些業主認為地震是偶然性事件,不一定會發生,認為建筑防震性能這個問題無關緊要。設計方在接受業主委托對建筑結構進行改造設計時,偏向于現行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來進行建筑抗震設計,對待建筑抗震要求,但是鑒定方會綜合改造的實際情況,結合建筑結構的使用年限,按照現行的建筑結構鑒定、加固標準來進行鑒定,這種情況下,三方很容易產生認識上的分歧。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已經從計劃經濟轉變市場經濟,各種新事物不斷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經濟全面深入發展,建筑業由以前的單一化發展為現在的多樣化,同時對于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和改造目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個建筑項目的使用功能、使用年限以及資金的投入都是不同的,因此建筑結構的抗震鑒定要求和加固要求也是截然不同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行業飛速發展,關于建筑結構的規范也在不斷更新完善,但是在對建筑結構抗震鑒定和加固方面,由于鑒定手法的落后還是存在著一些缺憾,鑒定過程中標準與水平不一致。正是這個問題給建筑結構抗震鑒定與加固工作帶來了困難。
首先,設計方和鑒定方要明確業主的設計要求與理念,了解國家現有的關于建筑改造和抗震加固的標準、政策,在設計和改造階段三方達成一致,協調溝通。在改造過程中,隨時調整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問題出現。
根據現行的國家建筑抗震加固制度,綜合考慮改造加固的多方面要求,把握好尺度,針對具體改造對象,選擇適當的改造加固方案,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
目前,我國現有的建筑結構在抗震性能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應該適當的改變建筑結構,進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證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從而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大程度的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為了提高對人們人身財產安全的保護,把地震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必須將建筑結構抗震以及加固技術運用到建筑工程當中,這樣才能為人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做出基本的保障。
綜上所述,必須深入研究現有建筑結構的理論,掌握具體情況,找出建筑結構鑒定和加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措施,重視建筑結構抗震、加固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證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加快建筑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