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林霜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項目用地位于三亞市崖州區,項目的落成對于未來港區發展與建設具有前瞻性與帶領性的作用。項目基地位于港口路與海洋路的交叉處,兩面臨海,周邊未來規劃綠色景觀植被豐富,有著良好的景觀資源。
本項目是以觀光塔為核心點兼顧漁船航標燈的需求,同時結合當地地域文化及城市發展文化提供觀光展覽的要求。設計整體從人性化角度出發,以展覽參觀流線為依據,通過合理的空間設計與有效的展覽流線的安排,打造新型的高效的展示觀光流線。
整體布局順應地勢與場地關系, 塔樓正南北布置,裙房環繞塔樓展開。 裙房整體沿用覆土建筑的理念逐步抬升,呈現“龍抬頭”趨勢。裙房首層架空,保證了人視野觀海的通透性。 整體布局合理設置,塔樓與裙樓通過各層連廊相連。整體布局上既相互獨立,又有好的相互聯系。
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寓意鼎盛與信譽。塔樓整體沿用鼎的主要輪廓形式,進行抽象化處理。同時中國樽作為中國的禮器,寓意莊重和平。塔樓整體將中國元素進行抽象化的提取與再利用,整體造型穩重有力。四角射出的四道光由下而上匯集到“鼎”的形式上,寓意冉冉升起,充滿希望。自秦漢開始,勤勞樸實的崖州人,興教于學,結廬而讀,一代代人才輩出,各領風騷,演繹著崖州千百年豐腴而厚實的文明,千古垂范于史冊。崖州人文鼎盛垂青史據典籍記載,僅從漢代到明代被貶謫、流放到崖州的賢相、名臣、學士就有15 人之多,其中有10 人居住在水南村,形成了良好的地域文化基礎。
項目用地與東邊的保港村隔河相望,古村落中有歷代口口相傳的五龍傳說。香火鼎盛的五龍廟,彰顯古村落文化悠久的人文底蘊。設計中巧妙的融合五龍元素,盤旋而上的的裙房寓意最大的青龍,在塔樓的基座浮雕上表現紅、白、黑、黃四龍。
項目整體高度為95m,為本區域的一個制高點。整體通過建筑錯落與圍合構成了豐富的變化和有層次感的天際線。作為一個制高點,未來與周邊沿海建筑形成錯落有致的濱海天際線,項目形成的前廣場和一些架空的休閑空間形成城市的一個重要景觀節點。 未來結合濱海休閑的綠帶與慢行步道,可以形成城市一個重要的休閑中心。
考慮到項目的觀瞻性與人視野的標識性,將整個項目基地正負零抬升到4.7m。 項目基地前廣場與未來規劃道路接駁將有1.5m 左右的高差。利用廣場空間與道路的過渡區域,打造多層次的景觀退臺消化基地高差關系,既保證了廣場空間的完整性,又與未來規劃道路形成了一定的緩沖,也可以保證人站在前廣場觀海的視線需要。
綠色建筑和可持續發展是現今城市的發展方向,也是設計考慮的重點因素。本次設計原則是: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節能、節材、節水、節地與智能化系統建設等方面,采取成體系的技術措施,實現可持續的設計。本案設計整體體現綠色生態的理念,將裙房與設備房進行覆土處理。同時植入綠草,形成多層次的綠化憑條。通過架空層綠化、多層綠化平臺、 形成內部良好的小氣候環境,通過使用太陽能地磚來提高資源可持續應用的能力。
項目總建筑面積為9078.7 平方米,地下展示空間面積1646.51 平方米, 裙房面積2009.07 平方米,航標塔面積2925.1 平方米,地面提供67 輛機動車滿足規劃要求。
在場地內部采用完全的人車分流,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通過港口路與海洋路的機動車出入口到達基地,并于地面停靠。 參觀人流可以分別從北向入口及南向入口到達前廣場進行參觀。參觀人流可以通過由地下室從下網上的參觀,各個流線及相互獨立又有好的聯系。
景觀設計上充分體現人性化考慮,既考慮到景觀的賞識性又考慮到活動的方便性。景觀與活動場地相結合,體現出良好的適應性。景觀布置上植物進行合理的搭配, 形成多層次的景觀節點。結合人流的聚集點與重要的節點,利用景觀小品的營造打造多層次的空間效果。景觀節點上重點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結合“海洋文化”、“海上絲綢之路”、“五龍傳水”等相關文化點提取重要元素再次設計形成好的地域文化景觀特點。
室內設計主要分為展廳設計與觀光層設計兩大區域。展廳設計分為地域文化展區及城市展區兩大區域。地域文化展區主要展示當地的一些文化的延續,可以結合當地的一些材料做到就地取材將地域的材料元素很好的融合與沿用。城市展區主要展示城市的發展與中心漁港的未來規劃發展,現代化的建設展示可以結新型的多媒體效果,打造集新型的多媒體感官享受。塔樓觀光層設計主要體現美觀、大方的原則。主要體現建筑觀光的需求與視野的通透性的需要。
導視設計按照人性化原則,設計中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站在弱勢群體的視角思考,不僅體現服務觀念,更加體現人文關懷,讓受眾群體在接受服務的同時,倍感溫馨。同時應用了方位原則和準確性原則,與建筑整體的風格相互協調,將整體的元素進行二次設計與再次利用。讓受眾身愉悅地有序而快速地閱讀到準確傳達信息,為行人指引明確的地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