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廣州市番禺城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廣州 番禺 511400)
(1)實腹梁轉換層
實腹梁轉換層采用剪力墻和框支梁同框支柱結合的形式,廣泛的應用于底層是商場、飯店,上部為住宅、公寓的高層建筑。實腹梁與上層剪力墻共擔豎向及水平負荷。當然,實腹梁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下部空間較大,使得轉換梁的跨度極大,這需要大梁有很強的抗彎、抗剪能力。為了增強這種能力,只能通過增大轉換梁的橫截面來實現,重量增大之后,容易形成上下剛度突變,對于抗震十分不利。
(2)桁架式轉換層
在荷載的作用下,桁架承受軸向拉力或壓力,從而使材料的強度得到充分利用,增大剛度,減輕自重,較大跨度的承重結構和高聳結構比較實用,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桁架的用途、材料和支撐方式。上部是住宅,下部是商場,一般設置有管道設備層的情況下,這時候可采用桁架式,根據上下柱網跟軸線的位置在設備層的空間設置桁架,將上部的柱墻荷載通過桁架傳到下部,從而設備管道又可以在桁架內穿行,但是需要注意,在建筑中,一般要求有3m以上的桁架轉換層,并要求上部集中載荷的中心與上弦節點對齊。
(3) 板式轉換層
板式轉換層可以靈活布置下層柱網,不用對齊上層結構,但是這種轉換層體系的自重很大,比較耗費材料,因為板式的厚度高根據實際情況來選中,有時候厚度為 3m,抗震的效果不明顯,因為板式自重大,在地震作用下,引起的水平地震作用會使下部樓層的層間側移變大,上下部因層間側移使剛度變小,加劇上下部塑性變形。所以在震區的高層,慎用板式樓蓋。
(4) 箱式轉換層
將轉換層兩層樓板加厚后與實腹梁結成一體就是箱形轉換。箱形轉換層的面內剛度大,重量介于實腹梁與厚板轉換之間。這種結構形式能承受上下柱網變動較大的情形,建筑布局十分靈活。但是缺點是上下剛度突變大,高位轉換不易,施工困難,造價很高。
(1)強化轉換層結構的布置
在轉換層結構布置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確保上層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可以采用轉換大梁、桁架、空腹桁架、斜撐、箱形結構等來保持穩定性;②內筒貫通落地,并在底部增加墻的厚度,確保筒體結構的整體性。建筑的落地剪力墻同樣需要在底部增大墻體厚度,并保證其間距,避免出現樓板錯層現象;③框支剪力墻轉換層上層墻體不能安置邊門洞,中柱上方也盡量不要安置門洞,防止轉換部位破壞。如要安置門洞的話可在墻體中部安置門洞,保障受力均勻;④轉換層結構上部的墻、柱應直接落在主要轉換構件上。
(2)強化轉換柱的布置
轉換柱是轉換層結構的重要構件,由于其剛度和延性均不如剪力墻,因而在轉換結構中需控制其數量。通常框支框架所承擔的地震傾覆力矩應小于總傾覆力矩的50%。
(3)強化落地剪力墻的布置
必須保證落地剪力墻的數量,其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不能小于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同時嚴格控制落地剪力墻的洞口的設置,一般設于墻體中部。落地剪力墻的間距也需要注意,在非抗震時,一般小于36m和3B;抗震設計時,如果建筑底部框支層為1層或2層時,間距需控制在24m和2B以下,如果建筑底部框支層是3層或是3層以上的話,間距不應大于20m和1.5B(B是落地剪力墻之間樓蓋的平均寬度)。
在水平地震作用時,一般傾覆力矩的分布曲線在轉換層結構處出現轉折,因此轉換層的內力較大,需要全面考慮地震作用的影響。可以通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或者是時程分析法來計算地震作用。轉換層結構的計算內力應乘以放大系數,以確保其安全。高位轉換對抗震性能十分不利,應避免在3層或是3層以上進行轉換,否則應提高結構的抗震等級。
轉換層結構部位會使建筑產生突變,導致成為整個建筑的最薄弱的部位,降低建筑抗震性。設計者在轉換層設計時,應該保證其剛度不低于上部結構剛度的70%。因此需要對轉換層內部剪力墻合理安排,適當增大厚度,使用高強度混凝土。還應該按照筒體結構布置縱橫墻,嚴格保障轉換層剛度。
鋼骨混凝土轉換層的承載力比較高,剛度好,能夠極大程度地減小截面的尺寸,加之塑性、抗震性比較優越,定位準確,能夠加快工程進度,但是現在在國內運用鋼骨混凝土轉換層的還不是多,但是國外現在已經開始廣泛的運用。
預應力混凝土轉換層能夠為轉換層結構和施工帶來優勢,因為它的承重荷載力跨度比較大,而且其自身重量輕,能夠節省建筑材料和施工的費用,隨著預應力技術的發展,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的成本,相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來說比較經濟。
對轉換梁的受力性能進行改善,主要可以借助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可以發揮斜向支撐的作用,可在轉換梁的上部框架中設置一定數量的斜桿,分去梁所承托的荷載承載力;二是多道轉換豎向的傳力,設置多道轉換梁,分擔承托上部的荷載承載力,降低單根轉換梁的荷載;三是運用轉換梁加腋,抗剪承載力往往決定了轉換梁的截面尺寸,準用轉換梁加腋可以增強支座區段的抗剪承載力,減小轉換層的截面尺寸,進而降低轉換梁的承受荷載,但是相應也會增加上部墻體的承受荷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