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杰
建設工程將建筑安全和質量作為建筑的首要把控點,國際上對建筑工程安全設計規范水平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一般工程發生頻率較高,但有重大損失的事故現象較少。我國建筑結構安全設計規范中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工程自身問題,對于每項工程,不應同等對待,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工程的整體穩定和構件的承載力能力事故保證建筑安全的全體。
建筑安全設計應滿足四點要求:安全、適用、美觀和經濟,而結構安全設計應滿足的功能要求包括以下幾點:
(1)安全性。安全主要是指建筑施工在正常使用狀態下的承載能力較高;結構在極限承載狀態下的能保持結構的整體穩定性。比如當發生地震時,結構能完全保持“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則,我們即可認為該結構是安全的。
(2)耐久性。耐久性是指建筑結構構件在使用過程中的期限。在建筑設計使用期限內,結構構件不產生較大裂縫、不發生倒塌事故,能基本保證建筑的使用功能,完成結構預定的功能概率達95%以上。
(3)經濟性。經濟可行性是在建筑能夠保證安全和正常使用的耐久性的基礎上再考慮結構設計的經濟性;經濟適用性主要包括建筑的經濟效益和使用功能體現著兩個方面。
在建筑工程實際施工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需在結構設計中體現,避免出現安全隱患問題。
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需考慮結構的抗震性能,我國建筑抗震規范對此有明確的規定指標,在近年來地震災害發生時,結構的損害程度以及造成的人員傷亡嚴重體現了我國對抗震結構設計和施工遠未達到其規范要求,為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帶來巨大隱患。在實際的結構設計中,應分地區和地質情況,采用地區規范標準,因地制宜,制定合適的抗震烈度,保證建筑實際使用的安全性能。
我國很多建筑設計的實際經驗不足,致使建筑結構不夠合理,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尤其是在一些建筑局部內部,如電梯、樓梯的設置以及剪力墻的數量等,不能達到消防安全標準;有些建筑的構造裝修采用的材料部分不符合規范規定,很容易在正常使用過程中發生構件變形和房屋倒塌現象;特別是高層結構,往往忽略側向力對建筑物的影響。建筑和結構應該相結合制定合適的方案,布局合理,結構樣式新穎,符合各規范規定要求。
現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對結構設計的監管力度不足,以及設計人員自身缺乏安全意識和責任,使得我國結構設計沒有全面的安全保障。結構設計計算所得的結構一般都能滿足現場實際施工要求,但是施工中國也存在安全監督不到位、材料和技術審核不過關的現象,為建筑后期投入使用埋下安全隱患。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超高層、大空間、大跨度使得建筑越來越復雜,結構形式逐漸多樣化,對結構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人們對居家住宅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對于事故頻發,安全隱患多的建筑,從長遠的角度分析,通過選擇較好的建筑材料,同時采取一定的構造措施(更加合理設置構件的位置和數量),適度提升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能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建筑物的持久性,于延長建筑物的使用期限,降低維護加固成本有顯著作用,因此,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是非常值得的。
結構設計是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員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靈活的創新思想以及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設計師應該精益求精,重視任何一個基礎部分的設計細節,同時做到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各項規章制度的內涵,積極配合工作,在工作中做到事無巨細,善于反思和總結工作經驗和教訓,為以后的工作積累經驗。
任何事物發展都離不開科技,而科技的創新尤為重要。如今建筑行業發展如此迅速,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也就更強,將科學技術與建筑行業完美結合,對建筑業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幫助。傳統建筑技術很多已經無法適應建筑行業發展需求,將高科技與建筑業融合,幫助建筑結構設計師更好的完成設計工作,降低數據誤差以減小安全隱患。
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快,而對建筑結構的重視度也就有所提高。我國針對建筑結構設計發布了對應的規范制度。但是國家規定不僅要包含技術性規范,還要有極強的政策性。同時國家的規定要具有與時俱進的特色,結合建筑行業發展情況而進行修正,不能只滿足當下的設計要求。
綜上所述,建筑結構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中,建筑設計人員必須按照我國相關規章制度進行,從建筑結構的持久性、承載力等多方面考慮,保證建筑結構經濟美觀、安全性高,并且設計人員也應該為我國的建筑結構設計規范做出貢獻,為發展我國建筑產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