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麗燕
河北省崗南水庫管理局 河北石家莊 050400
在綠色經濟發展環境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并重。通過分析當前水利工程建設施工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總結出優化水利工程環境設計、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預測機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內容等策略,不僅強化了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理念,還健全了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規范了水利工程施工行為,有利于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發展。
對于水利工程體系而言,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會對當地氣候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氣流、自然風向、氣溫、空氣濕度、空氣質量等等。當水利工程竣工驗收并投入運行后,大量的水資源被囤積在一起,會增大土地積水率。當環境溫度上升后,水資源會在溫度變化的影響下,發生物理變化,蒸發成水蒸氣,當水蒸氣積聚在一起后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形成小雨滴,增加當地的降水量。
水利工程建設會改變上下游河道和水庫位置處的泥沙沉降和轉移形式,當水庫中積滿水后,由于上游河道水流流速較小,水庫中的泥沙不會隨著水流流動而流走,泥沙便會留在水庫中,長此以往便會導致泥沙淤積,不但會降低水庫的水容量,還會影響水庫的正常運行。為此,建設團隊需要解決水庫修建中的泥沙淤積問題,才能確保水庫的運行和良好結構。在河道上游修建的大壩會阻斷原本的河道,改變河道的運行狀態,同樣會改變河道泥沙的運行狀態,引起河道上游水文條件的變化,進而導致河水攔截能力下降、河流流速降低、河流中懸浮物質沉淀、水庫應用年限減少等諸多問題[1]。
水利工程建設后,工程中水體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儲存,才能通過復氧過程回歸環境,再次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水庫提升水位之后,水流流速會變慢,河水攔截能力下降,會增加水流中污染物質的含量,進而影響水質。無論是哪一種水利工程開發模式,均會對水流的硬度和礦化度造成影響,進而影響水質。水庫內水流的溫度會出現分層模式,導致水庫底部滋生氧微生物,氧微生物會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進而加劇溫室效應。水利工程的建設建立相應的農業灌溉體系和排泄體系,增加河流的污水排放量。
受到水利工程建設影響最大的便是水體,而水體的改變會導致水生生物生活環境的改變,很多生物不能適應這種生活環境上的改變,例如,水位提高便會影響到很多水生生物生長。水利工程修建也會對陸生生物造成影響,因為水利工程自身及水庫的修建會占用原本的陸地面積,被占用的陸地大部分是森林,減少了陸生生物的生存空間。同時,植被的大量死亡會增加水體中的氮磷含量,使水庫周圍土壤中的營養物質成分嚴重缺失,會同時對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造成影響[2]。
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為進一步有效地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需要從多個方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宣傳,并始終堅持綠色、生態和諧化發展理念,對當地動植物進行有效地保護,避免其在人為因素影響下遭受破壞和污染,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水利工程環境規劃和設計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初期階段,這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在開展水利工程設計工作時,需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充分考慮建設區域的生態環境要素,將保護預案和工程結構施工有效結合,在保障生態環境本身承載力的前提下,開展河流截流、土地淹沒、居民遷移安置等工作。例如,在建設施工前期,可以水生生物和陸地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分析這些生活生存環境、繁衍條件,在保障不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設計出科學的建設施工方案。同時,在水利工程建設施工中,加強廢水、污水以及建筑垃圾的處理工作,做好防塵、大氣污染的保護工作,盡可能減輕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維護生態環境的秩序[3]。
在水利工程建設施工中必然會對生態環境原本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施工中,構建生態環境保護預測機制,綜合評估建設區域生態環境,分析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內容,明確建設施工的注意點,構建出科學合理的保護預測機制,可以為建設施工提供指導和參考。同時,為了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質量,施工方可以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施工環節中,轉變傳統的施工理念,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生態建設貫徹于水利工程建設的各個流程。
水利工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有利于優化水資源的利用和分配,但是對生態環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利用法律規范水利工程建設施工行為,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人們的責任意識和保護意識,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還可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質量。例如,當地環保部門可以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施工監督管理工作,加大懲戒力度、獎勵力度,對違反施工原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施工行為進行懲罰,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性。
近幾年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而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我國基礎設施,可以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分配,保障農業生產的環境,是維護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明確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改善水利工程建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