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天津市東麗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 天津 300300
獸藥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由于科學知識的缺乏和經濟利益的驅使等方面原因,在養殖業中濫用藥物的現象普遍存在,從而造成了獸藥殘留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獸藥殘留問題不僅涉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健康,還涉及到生產經營企業的經濟利益和國家經濟的發展。現就獸藥殘留的危害及殘留控制等問題做分析闡述。
(1)急、慢性毒性作用。動物體的注射部位和一些靶器官(如肝、肺)常含有高濃度的藥物殘留,人若一次攝入殘留物的量過大會出現急性中毒。若獸藥殘留濃度很低,但經常攝入低劑量的同樣殘留物,由于殘留物在體內的逐漸蓄積而導致各種器官的病變,產生慢性毒性作用。
(2)過敏反應。許多抗菌藥物被用作治療藥或藥物添加劑,其中有些抗菌藥物能使部分人群發生過敏反應。
(3)細菌耐藥性和菌群失調。抗菌藥物殘留于動物性食品中,使得人不可避免地長期與藥物接觸,導致體內耐藥菌的增加,一旦致病性強的細菌具有耐藥性,且造成感染,將不易治療甚至導致抗菌藥物失效。某些情況下,動物體內的耐藥菌株又可通過動物性食品傳播給人,而給臨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造成困難。長期食用殘留藥物,破壞了體內微生物正常平衡,最常見的是在腸胃中的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發生消化功能障礙。
(4)三致作用。所謂“三致”,即指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當人們長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藥物殘留的動物性食品時,這些殘留物便會在人體中蓄積,最終產生三致作用。
(5)激素樣作用。人們將具有性激素樣作用的化合物作為同化劑用于畜牧業生產,動物的肝、腎和注射或埋植部位常有大量同化激素殘留存在,一旦被人食用后可產生一系列激素樣作用,如潛在致癌性、發育毒性(兒童早熟)及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現象。
動物在使用藥物后,藥物以原形或代謝產物的方式從糞、尿等排泄物進入生態環境,可造成環境土壤、表層水體、植物和動物等的獸藥蓄積或殘留,對生態環境、生物具有潛在毒性,同時也有可能產生轉移和轉化或在植物、動物中富集,然后進入食物鏈,損害人體健康。
畜產品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但近年來世界各國對食品中的安全衛生指標要求愈來愈嚴,我國動物性食品中藥物殘留超標,嚴重影響出口及正常國際貿易關系。
藥物殘留問題在影響出口的同時也導致國內消費市場疲軟,造成畜產品積壓,其不良影響將是深遠的。
在畜牧業生產中,無論是防病治病,還是促進動物生長,均需使用藥物或添加劑。要生產無藥物殘留或絕對無藥物的畜禽產品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合理使用和控制使用藥物是降低藥物殘留的根本措施[1]。
應用科普宣傳、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方式,向養殖者,畜產品加工者,動物診療者,飼料生產企業,獸藥、飼料經營者,宣傳介紹科學合理和規范使用獸藥的知識,不制售和使用違禁藥物,使每個從業人員都能正確認識獸藥殘留的危害性,了解避免藥物殘留的方法,自覺維護公共利益。
加快立法速度,加大執法力度,實現獸藥管理和使用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動物性食品安全法規體系,把獸藥監控納入法制管理軌道,和國際接軌。
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國獸藥殘留監控計劃和網絡,健全植物保護體系和動物防疫體系。制訂適合我國國情的獸藥應用限制和限量標準,堅決禁止使用違禁藥物和未被批準的藥物,并加大對違禁藥物的監督查處力度,發現違法行為給予嚴厲打擊。
開展基地建設,推進無公害產地,使畜禽產品實現規模化經營。
改進飼養觀念和提高飼養管理技術及水平,創造良好飼養環境,以預防為主,使用科學的免疫程序,消毒程序,病畜禽處理程序等,提高畜禽的機體抵抗能力,減少動物疾病的發生,減少用藥機會,從而有效地使畜產品中獸藥殘留量降到最低或無殘留[2]。
用藥時必須在獸醫人員指導下規范使用,必須有獸醫的處方并做好詳細的記錄。盡量選用高效,低毒,無公害,無殘留的藥物,要做到合理用藥,科學用藥,對癥下藥,適度用藥,掌握配伍用藥,并嚴格遵守休藥期制度。
推進認證工作進程規范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獸藥登記制度,實現登記數據共享。推動雙認證的開展,使認證企業從飼養管理,規章制度,環境保護,投入品的使用,畜產品的加工等一系列過程都有記錄,可追蹤溯源。
獸藥殘留的分析和檢測是避免動物性產品中獸藥殘留對人體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線。因此,未來應首先發展簡單、快速、準確、靈敏和便攜化的篩選性多殘留分析技術;發展高效、高靈敏的聯用技術和多殘留組分確證技術,如LC-MS、GC-MS。
鼓勵新獸藥的研究、開發,健全相關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努力開發新獸藥和獸藥新制劑。重視中獸藥、微生態劑和酶制劑等高效、低毒、無公害獸藥或藥物添加劑的研制、開發和應用[3]。
獸藥殘留監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法律保證,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加大監管力度,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更需要檢測檢疫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參與,從而提高畜產品質量,確保食品的安全性,真正達到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