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濰坊市政府辦公室 湯大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 “三農” 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多維功能與鄉村 “五大振興” 目標任務高度契合,在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解決農業發展人力資源約束、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應當科學把握鄉村發展的差異性,更加注重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創造性地抓好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任務落實,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放眼全球的農業發展,沒有農民的組織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從目前農村的人地關系來看,小規模農戶經營的發展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由此衍生的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也必將長期存在,解決之道就是發揮合作社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紐帶作用,將小規模農戶經營納入合作社框架之下,通過合作社的專業化分工、多環節聯系、多要素綜合,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消除小農戶分散經營的劣勢,實現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品牌化運營。重點從五個方面著手:
強化政策支持。在落實工商注冊、稅收優惠等普惠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涉農資金,支持合作社開展社員培訓、參與質量認證、注冊商標品牌、開展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建立聯合社,推動多個小合作社整合升級為大合作社,提高市場談判能力,推動合作社規模化經營、集團化發展。
提升服務功能。合作社發展最終要靠不斷延伸的合作鏈條來體現。應當在傳統生資代購、產品銷售的基礎上,拓展產品加工、物流運輸、品牌打造等功能,延伸產前、產中、產后系列配套服務。全力推進土地股份合作社、資產合作社、農村勞務合作社建設,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產、勞動力等要素,讓小農戶聯入大市場,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收益。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社區建設,積極發展各類服務型合作社,加快發展田園綜合體,努力打造城里人的旅游休閑地、農民的創業就業地、社會資本的投資地。
加快品牌建設。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就是信譽,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市場號召力。去年以來,國家和山東省相繼出臺“品牌強農” 的系列政策。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將是中國農業品牌發展的黃金時期。需要細化研究更具針對性的措施,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 “三品一標” 認證,助推農業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建設,增強合作社的自我發展能力。
優化金融環境。支持金融機構創新對合作社的金融產品,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評定,按照 “先評級、后授信、再用信” 的程序,對信用等級較高的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額度放寬、手續簡化等正向激勵措施,對合作社及其成員進行綜合授信,實行集中授信、隨用隨貸、柜臺辦理、余額控制。
開展示范創建。建立健全市級示范社名錄,明確各級示范社建設標準,著眼當地特色農業的提質增效,選樹一批 “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民主管理好” 示范社典型,每個產業確定一批龍頭合作社給予重點扶持,更好地引領帶動合作社整體提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農民專業合作社處在農業生產一線,與“三農” 工作聯系最緊密,是集聚人才、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合作社的獨特作用,廣泛集聚鄉土人才。目前,合作社大多由鄉村能人領辦,各類“土專家”“田秀才”“新鄉賢” 等是合作社的領軍力量。省市兩級應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將其納入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著力培養造就經管水平高的帶頭人隊伍、業務知識精的輔導員隊伍、專業能力強的財會人員隊伍。
多方引進專業人才。優化人才引進機制,完善引才優惠政策,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在外農民工到合作社發展。在規模較大的合作社設立農科驛站,吸引國內農業科技人才入駐,舉辦講座、進行科研、提供咨詢服務,實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到合作社工作,在職稱評聘、考核任用、評先樹優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合作社就業,并免費提供人事檔案保管、辦理集體戶口、黨團關系掛靠、代繳社會保險等服務。對合作社聘請職業經理人、引進科研領軍人才的,參照招才引智政策落實相關待遇。
大力培育實用人才。合作社最了解農民的培訓需求,對培訓內容最有發言權,對培訓效果的轉化最為直接。建議把合作社作為承接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主要載體,納入全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充分整合全市的培訓資源,實行送課下鄉、送課到社,支持具備條件的合作社興辦莊戶學院、田間課堂,為廣大合作社成員提供便捷的技術培訓,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這個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特殊經濟組織,其倡導的團結互助、民主平等、誠信公開、尊重規則等理念,與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再加上成員之間彼此熟悉,便于形成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守望相助的工作生活圈。應當充分發揮合作社立足農村社區、嵌入鄉土社會、基于地緣親緣的優勢,加強正面引導,弘揚社會正氣、唱響主旋律,積累正能量。
要聚焦誠信文化建設,把合作社變為農民提高素質、學習民主、誠信養成的學校,強化入社農民的誠信意識、規則意識、合作意識,為農村人際關系的改善筑牢根基。
要聚焦鄉風文明建設,依托合作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公序良俗、義德勤儉,反對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則、不睦鄰里等行為,抑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有效制止各種封建迷信活動。
要聚焦文化設施建設,把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融于生產經營活動之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農村基層、落到田間地頭,使成員從內心深處認可當地文化,主動發掘鄉村文化內涵,使鄉愁有寄托場所,讓鄉村文化煥發生機活力。
要聚焦文化品牌建設,引導規模較大的合作社重視自身的文化傳承和品牌塑造,精心提煉、及時總結創業以來的優秀文化積淀,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成為有別他人、人人遵守、代代傳承的鮮明文化基因,不斷增強合作社的凝聚力、號召力和競爭力。

良好的生態、宜居的環境,是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必要條件,也是鄉村留人聚人的核心要素。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合作社及農民既是受益者,又是主力軍。應當引導合作社牢固樹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進一步強化共建共享意識,以自有基地為核心,著力構建資源環境友好、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走“生態農業”與“美麗鄉村” 相得益彰的發展路子。
一方面,加快推進綠色化生產。以合作社為單位,加快推進 “五個統一”,即: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生產技術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銷售,將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納入質量監測與追溯體系,推動從田間到市場的規范化操作、標準化生產。推廣土壤熏蒸修復、精準施肥、綠色防控等技術,對產生的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塑料薄膜進行回收處理與資源化循環利用,構建持續穩定并富有活力的農業生態體系。
另一方面,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在生產發展中,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打造整潔村貌,還原鄉土味道,強化地域文化,綜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風貌,在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相融” 現代鄉村新形態中發揮應有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組織振興,著力解決的是鄉村社會“散”、集體觀念 “淡” 的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民自組織,具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特性,是農民實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有效形式。通過提升合作社的組織功能,可以有效引導農民參與農村社會事務管理,增進集體意識、合作意識、民主意識、責任意識,讓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鄉村振興。
要加強黨對合作社的領導。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建立黨組織,放手培育一批面向農村、服務農民、推動農業的合作社黨組織,培養一批具有先鋒模范作用的合作社黨組織書記,把黨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產業鏈上,在黨的領導下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要加強合作社內部管理。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范合作社運行,引導合作社在設立登記、建章立制、明晰產權、完善機構、利益聯結、統一服務、民主管理等方面開展規范化建設,健全以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為主的現代治理結構,規范財務管理和成員賬戶設置、股金設置和盈余分配、年度報告和檔案管理、收益分配和社務公開等制度,推動各類合作社向產權清晰、運行規范、管理民主、服務有效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躍升。
要強化動態監管優勝劣汰。興辦合作社的目標是惠農強農、為農服務,但是目前有數量不少的合作社只具有法律形式,沒有以合作社的名義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的甚至就是為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套取國家補助資金,必須切實加強批后監管。應當進一步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工商部門報送年度報告制度,加快清理各類空殼社、翻牌社、家庭社,整頓規范各類虛假運營、經營不善、管理混亂、作用缺失的合作社,真正實現優勝劣汰、去偽存真,提升合作社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