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弈秋
自1994年首部進口大片上映以來,25年里有11年是進口大片奪冠,包括《泰坦尼克號》《珍珠港》《2012》《阿凡達》以及3部《變形金剛》等。而這,已經成為愈發遙遠的歷史。
中國已于2012年取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場。在中國市場上,若干好萊塢電影甚至取得了比在美國本土市場更大的票房。因時而變,為了中國市場而調整拍片思路,成了好萊塢的新風尚。
中國電影已走過了百多年歷程,真正為中國電影“大片時代”奠基的,是2002年上映的張藝謀電影《英雄》(曾蟬聯兩周北美票房冠軍,海外總票房約1.76億美元)。此時,距離“進口大片”首入中國境內公映,已經過去了8年。
1994年華納公司電影《亡命天涯》的引進,在中國輿論場所激起的巨浪,遠比它的票房效應更值得紀念。
當時,質疑中影公司引進在國外已取得高票房的“大片”的聲音,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政治老眼光,認為“跟當年鴉片進中國一樣”;另一種是經濟零和思維,認為“用中國的票款養肥外國的片商”。
自1995年起,每年進口10部大片(正式說法
是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是廣電部(廣電總局前身)扭轉電影市場頹勢的改革大手筆。無論《亡命天涯》(至今豆瓣評分仍有8分)是否夠格,后續的進口大片都會接踵而至。
觀影人次不會說謊。1991年,全國觀影人次只有144億,較之改革開放之初(如1979年的293億人次)可謂腰斬,1993年更只剩下42億人次。
可見,取消對國產電影的“統購統銷”勢所必然,而打開“另一扇窗”,以票房分賬的方式引進海外新片,則是在發揮至關重要的鯰魚效應。
事實也很快印證了這一點。
即便在引進大片的頭20年里,就年度票房冠軍而言,國產片也堪與進口片平分秋色。像《人在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都是破十億元的國產片。
而在最近5年,由于各方資金云集,國產片更是聲勢浩大。《捉妖記》票房近25億元,《美人魚》首破30億元大關;《戰狼2》則突破56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票房之冠。
2019年,春節檔的《流浪地球》票房達到46.6億元,暑期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則已突破49億元。可以說,在進口大片時代,國產片獲得了真正平等競爭的機遇,并在與一流大片的近身肉搏中檢驗自己、完善自己,最終贏得屬于自己的本土市場。
比起共同培育中國的觀影市場,進口大片對于中國電影生態的重塑,其實更加可貴。
傳統上,中國電影業的收入分配模式是,影院將全部放映收入截留50%,其余50%交由中影公司分配給相關環節。譬如,制片廠、拷貝洗印廠、省以下各級發行公司各得15%,余下5%歸中影公司。這種模式,不太可能激勵制片廠去“高投入高產出”。
進口大片的到來,令影院的收入有了基本保障,而因為國際通行分賬機制(制片方占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的示范效應,也間接提高了國內制片方的分賬比例和獨立性。
姜文的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便是最早從中獲益的國產片。
當然,國內的分配慣性此時依然存在。在“每年進口10部大片”時期,可分賬票房(即扣除8.3%稅費后的剩余票房)中,只有13%分給美方。
中美雙方這樣磨合七八年后,隨著中國2001年年末加入世貿組織,進口大片額度翻倍到20部。次年,全國30條院線被催生,民營電影公司也獲得獨立制片的機會。
于是,境內的觀影市場再次被激活。進口的《黑客帝國》和《指環王》三部曲,國產的《英雄》《手機》《十面埋伏》,紛紛高奏凱歌。
2004年起,為了抑制好萊塢的影響,廣電總局對進口大片“糾偏”:20部限額中,美國片不能超過14部,必須保證6部非美國片;同時,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分賬大片。這樣有助于轉型慢一步的國內片商,獲得休整、再出發的機會。
隨著多廳影院的日益普及,中國2011年票房總收入一舉突破20億美元,其中美國分賬大片只貢獻了37%份額。這讓美方坐不住了。2012年,《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簽署,中方正式同意在“20部”之外,每年新增14部3D或IMAX進口片。協議還規定,美方票房分賬比例從原來的13%升至25%。這份“備忘錄”在2017年到期。
如今,一部最終票房達1億元的國產片,制片方可得回款約3300萬元,而進口片暫時還享受不到這樣的國民待遇。加上配額和送審程序的問題,近來美方嘖有煩言。所以,相關的博弈仍未結束。
在中國的進口大片市場上,強勢如好萊塢片商,也很難包攬制作、宣發諸環節,多元合作成為優先選擇。
在一眾制片方中,自2006年華納兄弟退出中國院線市場后,作為小型電影公司的夢工廠對于“落地中國”最為積極,于2012年在上海參與合資成立了東方夢工廠。東方夢工廠迄今最大的手筆,就是聯合中影股份與夢工廠動畫,推出了《功夫熊貓3》。這是首部中美合拍的動畫電影,也是第一次動畫電影有中文和英文兩個原版。
之后,張藝謀與好萊塢合拍的《長城》先后在中美兩國上映。接下來,陳凱歌與日方合拍的《妖貓傳》(日語版稱《空海》)先后在中日兩國上映。該片在電影市場高度飽和的日本,攬收逾1億元人民幣票房,成為十年來日本最賣座華語片。
“大膽出征”合拍片,多是因為符合條件的中外合拍片不受進口配額限制,而且外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能大幅提高。
2018年5月中日簽署協議,明確以后獲得中日政府認可的“合作攝制電影”,可在兩國享受國產片待遇。類似的協議,中國已與英、法、意、西、荷、印、韓、加、澳等20多國簽訂。
據美國電影協會最新報告,2018年全球電影市場總額近千億美元,其中電影票房占42%(411億美元),略遜于數字化的家庭音像消費;2018年中國票房90億美元,緊追北美票房(119億美元)居全球第二。而中國的銀幕總數已突破6萬塊,穩居世界首位。
經歷了多年進口大片陶冶的中國觀眾,觀影品位早已大大提升。而且和別的地方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開始訂閱流媒體服務商提供的視頻。
這樣的結構性變化,可能才是中國電影市場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好萊塢并不可怕,需要正視的是時代潮流。
摘編自《新周刊》第54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