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杰
【摘 要】適當的改編是振興和發展傳統戲曲在時代大潮下重要的文藝創作。然而,盲目而粗糙的改編在當前的戲劇編纂和演出中是戲劇衰落的標志,這些偏離了藝術本身意義的改編,是造成表演生態下藝術生產混亂無序的結果,是不合理的行為,這樣不僅違背了人們對戲曲意愿的美好向往,也間接地毀了一個個優秀的歷史遺留財產。我們要充分尊重歷史,尊重每一部被傳承下來的好作品,在信息化、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改正不合理的編制和表演體系,結合歷史和傳統標志,進行深度的藝術研究和改革,這樣才能使傳統戲曲在時代進步的潮流中緊跟腳步。
【關鍵詞】改編;藝術產生;戲曲內在;傳統戲曲
中圖分類號:J80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042-01
一、戲曲改編在時代中的普遍性
看看現在的新歌劇,新創的戲曲節目,“改編”這個名詞隨處可見,盡管有些作品沒有被標記為改編,但是其中的情節也是帶有一部分成熟劇目的影子。雖然改編是戲曲創作在當下滿足人們要求和取悅現在人們審美的重要過程,也是對戲曲不足的一次補充,是以另一種形式得到更好的呈現方式。但是因為粗糙而拙略的改編技巧,甚至不加以標注地抄襲某些成功的劇目,這種類似與以盜竊的手段得來的東西,應該值得廣大人民反思和抵制了。
二、戲曲改編的主要意義與形式
改編在作品的初期是按照原有的戲曲本身特色,通過改變作品的表達方式或加深作品影響的一種獨特呈現形式。作為文藝創作的一種形式和傳播方式,觀念、結構、精神層次等方面的變化是它區別于安排和重排的中心要點。此外,這種變化不僅要占據相當大的空間,而且要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因此許多改編作品能脫穎而出,甚至超越原作品本身,成為平凡中的不平庸的經典所在。這也體現了人們常說的,改編也是對作品的另一種再創造。
在當今時代的潮流下,我們可以發現,最常見的改編方式還是以戲曲本身所具有的特色進行更進一步表現的形式,同時也是差別最大的表現形式。因為我國戲曲的歷史是世界當中最悠久的國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文墨客,在古代時期一些人物傳奇,地方特色戲曲,大量的雜劇為后人們遺留了豐富的文藝財富,是對現代戲曲進行改編的有力參照物。所以舊戲新編是戲曲創作本身的主要表現手法。但是,由于舊戲的審美、表現形式、內容都和當下的戲曲種類、創作意境、審美方式不同,有著不可忽視的多變性,這也造就了多種模式的對接方式。
從古到今來看,不少的人、物傳奇戲曲因為受到了歷史的遺留問題,所承載下的東西越來越少,甚至一些經典的劇作也因為無法追溯歷史考察其本身所具有的唱腔和音樂。所以人們在對這些經典劇作改編時更加用心,不得不改的同時,更加地尊重原著。雖然對歷史遺留的問題無法解決,但是因為獨特的文字,詩詞的意境,深入人心的精髓,也盡其所能地復刻經典。如今人們的審美和眼界逐步在提升時,也懂得尊重作品本身,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利用現如今所擁有的技術、技巧、音樂,也可以使古老的藝術呈現符合當今時代的旺盛生命力。
其次,因為一些舊戲時代久遠,劇情古老,或詞語寡淡、意境平平,技巧拙劣已經不被人們所熟知,甚至未登上舞臺就以顯現出即將絕跡的現象,所以人們在考量這些即將沒落的戲曲時,要采用改頭換面的形式,結合時代的要求,創造新的表現形式,才能走進人們的視野。我們把這種改編也羅列為舊戲新編的形式之一。另外,還有一種改編方式,改編的并不是上述那些即將絕跡的劇作,而是一些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優秀戲曲,這些經典的戲曲因為被幾代藝術家不斷演繹,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熟悉,所形成的藝術體系已經成型,在人心中已經穩固。所以改編的空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不會超越經典本身。但是部分人就是借用這些經典戲曲做一些錦上添花的改編。因為劇作本身存在著地區方言和表演風格的不同,移植過來的經典戲曲就需要做一些改編工作,這也是改編的另一種形式之一。
三、深入改編的內在
縱觀當今潮流下,改編已經是一種戲曲創作的表達形式,但也是因為改編的數目眾多,真正還原經典,甚至超越經典的劇作少之越少,濫竽充數,博取眼球的劇作遍地都是。真正能為舊戲注入新鮮生命力的作品數量更是寥寥無幾。因為改編而涌現的大量新劇日益增多,不斷沖擊著原有劇作的市場,導致原有劇作的減弱,衰敗現象越發突出,這樣的狀況很不利于戲曲在當今時代下的發展。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看出,當下戲曲尊重經典的人越來越少,創作過程更是不能穩扎穩打,相關創作人才也是少之又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改編在當下時代對戲曲的創作過程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由于粗制濫造的改編,已經使得戲曲市場逐日匱乏,不合理的改編形式,導致了戲曲舞臺逐步走向死亡的邊緣。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改革創新是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而舊戲新編更是對當今社會演繹舞臺的一次挑戰,它是另一種藝術發展的蓬勃生機。如何改革,如何創新是時代對于人才的考驗,為了贏得市場,贏得觀眾的喜愛,更為了將悠久的歷史文藝傳承下去,成為了每一代藝術人不斷追逐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張才秀.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暗諷研究——以《后宮甄嬛傳》為例[D]西南大學,2016.
[2]皇甫領領.汪曾祺戲曲改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3]石昊.新中國舞臺美術研究(1949-1966)[D].上海戲劇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