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浩然
【摘 要】亞洲是人類古代文明重要發源地,由于亞洲各地區和各民族的自然環境、種族、宗教不同,造就了亞洲文明的多樣性,也造就了特有的民族音樂文化及特征。
【關鍵詞】亞洲;民族音樂;發展與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063-01
亞洲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亞洲文化豐富的色彩和持久的生命力。2019年5月15日,一場國際盛會——亞洲文化嘉年華為全球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參會各國帶來各具特色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跨越時代、直擊心靈,向世界展示出美麗、光榮的亞細亞。
由于亞洲各地的自然環境、種族、宗教不同,造就了特有的音樂文化及特征。主要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中亞音樂文化區。
一、東亞民族音樂發展及特征
東亞音樂文化區主要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蒙古。這些國家以使用漢字為主,中國儒家思想對其影響較大。主要包括蒙古傳統音樂、朝鮮半島傳統音樂、日本傳統音樂。
(一)蒙古傳統音樂
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所以歌唱對象中出現最多的是人與馬的深刻情誼。蒙古傳統音樂主要分為民俗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民歌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樂器是馬頭琴,由于琴頭有雕飾的馬頭而得名,馬頭琴音調寬廣豪邁,節奏鏗鏘有力,駿馬的嘶鳴聲和飛奔聲氣勢磅礴、激情澎湃。
(二)朝鮮半島傳統音樂
可分為雅樂、民俗音樂和宗教音樂三類。雅樂主要包括管弦合奏、管樂合奏、吹打、歌樂。管弦合奏包括鄉笛和玄琴,管樂合奏是以鄉笛和唐笛為中心,吹打是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歌樂是流傳于知識階層的歌唱藝術形式。民俗音樂是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謠。最有特色的傳統樂器有玄琴、伽倻琴和大笒。
(三)日本傳統音樂
可分為雅樂、聲明、能樂、歌舞伎、民謠與民俗藝能等。廣義的雅樂包括日本古代祭祀歌舞和從亞洲大陸輸入的唐樂、高麗樂。聲明是佛教典禮中的音樂。能樂中包括能與狂言,能是嚴肅的音樂劇,狂言是民間以滑稽為主的臺詞劇。歌舞伎是江戶時代舞蹈、歌唱、對白和器樂的綜合性藝術。常用的樂器有琵琶、箏、尺八和三味線等。
總之,東亞民族音樂追求古樸典雅的橫向旋律的音樂美,存在五聲音階和漸變的音樂結構,注重橫向發揮,音響表現形式為單音性。
二、東南亞民族音樂發展及特征
東南亞包括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境內民族、種族、語言復雜,多元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化音樂文化特征。
(一)柬埔寨的古典藝能,以打擊樂器為中心,加上豎笛和雙面鼓等合奏。最美的舞蹈是阿普散拉,演繹從海水中涌出慢慢上升到空中的水精靈,迷幻的微笑和柔軟的姿態美輪美奐。
(二)越南主要有宮廷音樂、民俗音樂,其中民俗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音階以中國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為主,北調速度快,南調優美哀怨。以手拍式擊奏氣鳴的竹樂器較多,獨弦琴最有特色。
(三)印度尼西亞的音樂體裁是甘美蘭,意思是“用手操作”“敲擊”,樂器為青銅制作,鼓樂器為雙面鼓,組成立體化的樂音組織。爪哇的甘美蘭,中部和東部風格相近,西部獨具一格。巴厘島甘美蘭主要是節奏性重疊的合奏,信奉宗教儀式。
總之,東南亞地區喜好樸素、清新、穩健的青銅、竹制樂器,銅鑼樂隊是傳統形式,基本節拍為二拍子、四拍子,音律為“七平均律”,各類樂器產生復音層疊,音響效果豐富多彩。
三、南亞民族音樂發展及特征
南亞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在地理位置上起過東西方文化傳播中轉站的作用,這一地區的音樂文化有很強的印度文化特點。
(一)印度的民族音樂文化有宗教音樂、古典音樂、民俗音樂、大眾音樂,宗教色彩很濃厚。南印度以聲樂藝術為主,理性帶有地方特色,北印度以器樂的即興演奏為主,音樂華麗且有感情色彩。民俗音樂具有集體性、社會性、自然性等特點。大眾音樂的旋律有西方風格。代表性樂器有維納、西塔爾、坦布拉等。
(二)巴基斯坦音樂有宗教音樂和古典音樂。洽瓦利是伊斯蘭教徒獨特的宗教歌曲,由3-10人表演,音階、節奏都有即興因素,由慢到快,由簡單至復雜。各民族、各部落有豐富的民俗音樂傳統歌曲,個性迥然。
總之,南亞各國文化與印度文明密切相關,印度音樂占有主流地位。整個地區的民族音樂都與宗教、民俗關聯,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四、西亞和中亞民族音樂發展及特征
西亞、中亞包括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西亞是音樂文化的源流之一。中亞地區自7世紀末,經濟、文化、音樂和舞蹈逐漸伊斯蘭化,故將中亞歸入西亞音樂文化區。
(一)土耳其古典音樂是伊斯蘭教神秘主義音樂,繼承波斯——阿拉伯音樂傳統,曲式結構重視對稱。特別是傳統軍樂梅赫特爾,充滿活力的音樂激勵著士兵,表達勝利的喜悅。
(二)烏茲別克斯坦傳統音樂曲調優美,歌舞節奏明快,其中“說唱音樂”,表達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器樂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是撥弦樂器,有獨特的發聲法和節奏型。
總之,西亞和中亞地區由于多民族聚居,促成了當地民俗文化的多樣性,主要運用中微分音和有條件的帶腔性音樂。
五、結束語
民族音樂文化來源于生活,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維護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加快發展和傳播,實現其價值傳承。
參考文獻:
[1]王靜怡.世界民族音樂文化博覽,青島出版社,2012.
[2]王耀華,王州.世界民族音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陳自明.世界民族音樂地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