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榕
【摘 要】中俄合拍片《戰斗民族養成記》作為2017年中俄合拍框架協議下第一批合作成果在中國與俄羅斯市場反響平平。本篇論文即就該合拍片主創的表達意圖與觀眾實際反饋兩方面對比分析,找到兩者存在偏差的原因,其中分析重點放在電影的國家形象塑造問題上。
【關鍵詞】合拍;中國電影;俄羅斯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087-04
影片《戰斗民族養成記》是一部愛情喜劇,講述了中國女婿彭鵬遠赴俄羅斯和女友一起見岳父,通過岳父的重重考驗最終抱得美人歸的故事?!耙粠б宦贰北尘跋?,中俄兩國電影交流持續升溫,2017年兩國簽訂了關于電影合拍的框架協議,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就是簽訂的項目之一。這部電影根據俄羅斯CTC電視臺同名電視劇改編,該電視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1分,可以說是在中國近幾年最具知名度的俄羅斯影視作品之一,已經有堅實的IP觀眾基礎。
這部電影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以影合立字立項①,編劇為雷光林和安德烈·佐洛塔廖夫,導演為阿卡季·薩何拉什維利和夏昊,演員也由中俄兩國演員共同擔任。該電影于2019年1月17日在俄羅斯上映,2019年1月24日在中國上映,屬于同步上映影片。這部電影從主創陣容和電影內容來看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中俄合拍電影,在近幾年的中俄合拍電影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這部電影對于中俄合拍電影方向的研究來說具有較大參考價值。
然而這部有前期IP基礎,中俄兩國共同編劇共同執導的電影,在中俄兩國電影市場評價均不高,票房也不盡人意。
一、從創作者角度切入
(一)故事主題
戰斗民族養成記以愛情喜劇為題材,在內容塑造中選取了女婿和老丈人之間的沖突作為切入點,主創意圖擺脫市場泛濫的愛情電影,將愛情這條線淡化。喜劇主題的影片難點就在于如何使兩國觀眾都能理解電影中埋藏的笑點,于是電影把切入點定為一個不分國族的共同情感話題:岳父和準女婿的話題,和婆媳關系一樣,這是一個全世界共通的、具有普遍性的情感議題,這可以使兩國觀眾都產生認同感與代入感。在和睦的家庭話題中又融入不同文化由沖突走向和解的過程,該故事本身就具有文化共享與國際合作的特點,這種合家歡式的喜劇電影也非常適合春節檔期上映。借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制造幽默感是一個可以引起人們共鳴的方式,然而該片情節簡單,笑點僵硬,更像一個加長版春晚小品。
(二)故事結構分析
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是典型的商業電影,采用了好萊塢經典故事片的三段式敘事結構。電影分為起因、高潮、結局三個部分,并以一種打怪升級式的闖關類型展現。過關類的影片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觀眾就喜歡獲取一環套一環的通關體驗,克服一個個困難的暢快感。
開端部分走馬燈式地介紹了彭鵬和伊拉的相愛過程。彭鵬赴俄羅斯追愛引起故事的主體敘述,開頭部分集中地展示了中國和俄羅斯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滿足觀眾對異域風情的期待。全程用相對歡樂的歌舞片段快步推進劇情。然而歡樂的情節在彭鵬和阿納托利見面時戛然而止。彭鵬坐坦克回來狼狽不堪,忽視俄羅斯人傳統的歡迎禮儀:奉上的伏特加和面包。開端在阿納托利和管家的談話中結束:“——布里亞特人?巴什基爾人?”“——我猜是中國人。”此處設置懸念,表示阿納托利對這個異國來的準女婿很不滿意。開頭歡樂輕松搞笑的氛圍戛然而止,第一個文化間和情感上的對立沖突出現,主人公彭鵬遭遇危機,導演通過這一情節設置意圖引起觀眾的審美期待與觀影欲望。
高潮部分結構沒有過多設計,就是簡單的闖關式結構,尤其畫面設計極像是真人秀綜藝節目設置,缺乏電影感,無法使觀眾融入其中,無法引起觀眾的共情。這一部分情節發展呈現一個心電圖形,主人公彭鵬不斷經歷小的挫折再一次次克服困難度過危機,導演意圖不斷地刺激觀眾的緊張心理,滿足觀眾的欲望。在種種“考驗”中,彭鵬感覺到自己被欺騙、不被接受,愿意為了愛人的幸福而離開她,放棄婚姻。這時阿納托利被他留下的信打動,成為“幫助者”,將彭鵬拉回故事動作線。然而阿納托利在這一情節之前對于彭鵬每次戰勝困難的態度都是感到失去顏面,需要找補,甚至不惜采用作弊的方式,故事進展中并未體現出兩種文化逐漸體諒、逐漸理解的過程。沒有相互關照彼此呼應,成了兩條割裂的單獨線索。阿納托利看到彭鵬的留言突然決定挽回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人物心理變化和敘事是脫節的,轉折過于突兀。
結局部分又建立了一個出現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阿納托利拋出一個問題:“彭鵬如何對待自己人?”通過對彭鵬的妹妹設置因誤會進入警察局的危機,考驗彭鵬如何幫助妹妹。彭鵬不得已駕駛坦克到警察局,由于擔心妹妹他失去理智在公路開炮。而這一舉動反而使他通過阿納托利的考驗,使阿納托利真正接納了他。值得注意的是,阿納托利認為彭鵬真正通過考驗的舉動是為了保護愛的人失去理智并作出極端反應,這樣的思維模式是不現實的。
二、中俄雙方電影觀眾的反饋
筆者通過整理中國影評網站豆瓣電影和俄羅斯影評網站Кинопоиск上的影評,發現兩國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反饋存在相同點也存在不同點,但是整體對這部電影評價都比較低。
通過篩選豆瓣電影網站上對于該電影的評價總結得知:差評超過半數,笑點的密集可以使部分觀眾忽視對于情節和人物的刻畫,自然風光的鏡頭也算得上是本片的一大亮點。許多觀眾是基于對電視劇《戰斗民族養成記》的喜愛觀看這部電影的,而電視劇與電影之間的質量落差使得很多觀眾難以接受。另外一些觀眾對于刻意加入的中國元素表示了不滿,認為這是一部針對中國市場的投機作品,而電影中反映出的俄羅斯形象顯然也是刻板印象的堆砌。
通過搜集俄羅斯影評網站Кинопоиск觀眾對于該電影的評價筆者得知:俄羅斯觀眾認為父親的角色相對展示了俄羅斯的傳統父親形象,但是女性角色設置成了功能化的符號性人物,是扁形人物,不夠立體豐滿,只起到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而中國演員或許由于存在語言障礙,完全沒有演技,只是在“朗誦“臺詞而已。提到國家形象時俄羅斯觀眾都提到了這部電影似乎是針對中國市場而拍攝的。內容充斥著對于俄羅斯的誤解,這不是真正的俄羅斯民族精神。而且電影中所展示的俄羅斯寡頭生活也不能代表俄羅斯廣大群眾的生活。中國男主角在電影中是一個戰勝挫折最終勝利的英雄形象,最終取得了俄羅斯人的理解和尊重的中國人形象,體現了對中國觀眾的討好,對中國市場的投機行為。
通過對中國和俄羅斯觀眾,即電影所針對的兩個主要目標市場對電影反饋的調查和分析,筆者發現兩國觀眾存在較為統一的認識:故事情節平淡缺乏波瀾;討好中國觀眾;影片充滿對俄羅斯的誤讀??梢钥吹酱蟛糠种袊^眾提到這部片子與同名電視劇存在極大差距,而俄羅斯觀眾則比較重視演員演技的問題。自然風光和民族奇觀的展示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觀眾的期待,但是僅有民族奇觀是絕對無法滿足觀眾觀影欲望的。
片方要認識到觀眾觀影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感官欲望,得到一種視覺快感,但是同時也是在進行藝術鑒賞,需要在電影中得到審美體驗。要知道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觀眾的審美要求也在提高,影片必須保證自己的內涵才能吸引觀眾,得到觀眾認可,如此直白的、目的明顯的、討好觀眾的伎倆已經不起作用了。接下來對電影主創動機并未得到觀眾接受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
(一)邏輯硬傷,故事簡單:
故事在春節檔以合家歡喜劇形式展開是可取的,然而作為一切事情的起因,這段跨國戀卻成了一個“硬性設定”。沒頭沒尾沒原因,彭鵬和伊拉就莫名其妙地突然相愛,一周的時間就難舍難分,談婚論嫁。愛情成為了“為愛闖關”環節的必備前提,它純粹為了推動故事發展而存在,卻不具有自己本身的生命力和邏輯性。
作為中醫的彭鵬不僅會用獵槍殺熊,會開雪地摩托,還能開坦克開炮,這些不符合現實的技能被強加到男主角身上,使這個角色空洞而缺乏真實感,很難被觀眾理解,更不用說引起觀眾的共情。
故事脈絡牽強,不符合現實邏輯,人物形象塑造單薄,情節敘事方面存在問題。敘事是電影的核心,劇本敘事存在問題,觀眾自然難以融入其中。
(二)存在文化折扣:
電影在跨國傳播過程中實際上是在向異國觀眾展示本國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語言的隔閡、宗教信仰與意識形態的差異以及社會歷史的不同,外國觀眾往往會出現解讀的困難,形成文化折扣。因而合拍電影應該注意影片對于兩國觀眾來說是否存在理解障礙,并用更易于理解的方法闡釋可能造成理解性誤差的橋段。
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也存在著許多文化折扣問題,許多笑點都和文化相關,然而電影僅僅做了“展示”而并未深層讀解,對于俄羅斯文化不甚了解的中國觀眾往往一頭霧水,或是僅僅理解了淺層的敘事意義,而注意不到其背后的內涵。如彭鵬和伊拉來到阿納托利家門口,彭鵬沒有接受女傭奉上的面包和鹽,這其實是沒有接受俄羅斯對于最尊貴客人的禮物;在岳父和彭鵬互相做自我介紹時,彭鵬說:“我叫彭鵬,您可以叫我鵬。”在中國,稱呼一個人只稱名字而不說姓氏是親近的叫法,這里表示彭鵬在拉近同岳父之間的關系。而岳父的自我介紹則是:“我叫阿納托利,你可以叫我阿納托利·阿納托利耶維奇。”阿納托利是岳父的名字,阿納托利耶維奇是他的父稱,在俄羅斯通常稱呼尊敬的和不太親近的人才會稱呼名字加父稱,這里實際體現岳父很直接地表示了對彭鵬的冷淡敵對態度。在阿納托利喝醉了時,指著保安的頭說你看起來像個圣人,這實際是指當時保安的頭和背景的圓圈疊合產生了類似俄羅斯圣像畫的效果。而不懂俄羅斯文化的觀眾往往并不能理解這些臺詞的意思。
此外,文中也有一些部分涉及到俄語文字游戲,如阿納托利表示自己買的中國制造雪地摩托使用兩天就報廢了,他表示“把它寄回去,我不需要中國的廢品。”即“Брать его обратно,ни тут китайский брак не нужен.”這句話其實是一語雙關,因為брак這個詞既有廢品的意思,也有婚禮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阿納托利要把彭鵬送回國,他不歡迎這段中國婚禮。
影片中文化折扣主要發生在俄羅斯文化方面,而中國文化折扣問題幾乎沒有。這并不是說中國文化在這部影片里的表達較為容易理解,而是在這部電影中根本沒有中國文化的展現。中方放棄文化表達欲望,但是電影充斥著空虛的民族自尊心和大男子主義,這種自尊心脫離文化的土壤,成為空中樓閣,是非常程式化的展現。在彭鵬告訴伊拉他要求她父親允許他們結婚,伊拉問:“你不先問問我的意思嗎?”彭鵬則回答:“你的心和身體已經替你回答了?!边@段對話的表達實則是充滿大男子主義的,婚禮這件事的決定與否放在兩個男人身上,是一種男權的競爭,而女性實則是被物化的,沒有話語權的。至于后文彭鵬選擇接受俄羅斯轉盤賭酒、俄式打獵等挑戰,都是基于大男子主義情感驅動,是在“去做真正的男人做的事”的激將法刺激下的選擇。
(三)兩國國家形象展示存在缺陷
國家形象的塑造在電影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在合拍電影中意義更加重大。觀眾對一個國家形象的構建,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作為大眾傳媒的電影為其提供的象征性現實環境中,觀眾把這類現實主義電影所展示出的內容當成真正的現實,這對觀眾對于現實的理解有很大影響。電影可以通過視覺影像的展示本國的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面貌,從而引起外國觀眾的文化認同,提高我國文化與價值觀的國際影響力,起到一種隱性的外交作用。合拍電影不僅僅是擴大市場,提高外匯收益經濟利益的商品,更是向外傳播中華文明民族精神建立正面國家形象的重要媒介。電影人不僅要注意到電影的產業價值,還應注重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對于文化對外傳播、提高國家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意義。電影中正面國家形象的塑造可以激發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向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展示我們的價值觀,尋求外部的理解與認同。
中俄合拍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采用兩國制作團隊,理應更好地呈現最后的作品,在制作團隊的溝通交流中解決一些可能出現的理解誤差和文化折扣問題。然而這部電影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文化折扣依然嚴重,國家形象的展示也是刻板印象的集合。
電影中國家形象的展示分為兩種,有意識的內在的國家形象和無意識的外在的國家形象?!半娪皩倚蜗笥幸庾R的反映,主要指影片中視聽符號的設計和文化元素的表現”。②合拍片中考慮到對方市場的接受電影中往往會用到帶有本國文化的視覺元素。
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中,開篇即展示了中國的傳統街巷以及長城等名勝古跡,還加入了一閃而過的中醫工作場景。當鏡頭跟隨彭鵬來到俄羅斯時,首先展示的也是俄羅斯的自然風光,以及莫斯科特色的地鐵、教堂、大劇院等地標性建筑,在劇院的場景還展示了一段芭蕾。關于建筑和風光的展示是為了滿足觀眾對于另一個國家奇觀的獵奇心理,而且這種呈現處于安全區,不存在理解誤差,還能第一時間給觀眾異域的新鮮感。在雙方文化缺乏共通性時,為了促進理解,合拍片往往會將民俗奇觀的展示作為展示合作國文化的基礎,這雖然降低了電影的接受難度,但是也失去了文化傳達的真正意義,國家形象淪為表層奇觀的堆砌。
電影對國家形象無意識的反映,主要指電影中所體現的國民性的心理和價值觀念。然而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只有表面沒有內涵,打著跨國愛情文化沖突的大旗,實際卻沒有觸及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戀人以及岳父和女婿的文化觀念沖突。戲劇沖突的根源實則是彭鵬用“硬核”的“戰斗”的實際行為向岳父證明中國女婿一樣可以很勇敢很“真男人”。這種渴望得到認同的民族自尊心實則在取悅中國市場觀眾,包含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民族自尊心。
中國在這部電影中放棄了自己的文化表達欲望,而俄羅斯文化的展示則成了刻板印象的教科書式總結,看起來就像社交網站上時常調侃俄羅斯的老梗集錦,并沒有消除國人對于俄羅斯民族的刻板印象與文化誤讀,反而又加重了這一偏見印象:帶著熊騎摩托,用坦克拉柴火,酗酒和剽悍的打獵生活。這些奇觀化的展示純粹為了創造視覺奇觀,滿足觀眾的窺視快感,實際無法解釋這些文化符碼的意義,也造成了敘事邏輯的斷裂。至于民族個性的展現,除了“冰火兩重天”時,阿納托利面對彭鵬的疑惑說了一句:“俄羅斯人就是這樣,一下子冷,一下子熱,像淬煉鋼鐵一樣。”對于俄羅斯民族堅強的民族性一帶而過,其他地方并未有什么著墨。而開篇提到的俄羅斯幾大問題:腐敗、低生育率,影片似乎有意圖地展示了寡頭岳父操縱警察局的部分以及做夢夢到了自己得到“英雄爺爺”稱號,但是隔靴搔癢,未能深刻剖析,很難引起人們注意。
中俄合拍片作為一種需要跨區域傳播的電影作品,必定是兩個國家的文化結合體。這樣的影片中的文化書寫很容易成為他者視閾下的解讀。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并沒有傳達出對俄羅斯的真實理解,沒有展現真實的俄羅斯,而是塑造了符合中國人想象的俄羅斯形象,是膚淺的片面的,俄羅斯形象淪為展示民俗奇觀的影像,流于表面,過于膚淺沒有觸及真正的精神層面。在這樣一部取悅中國觀眾,滿足中國觀眾自戀的文化想象的強烈的文化自尊心的影片中,俄羅斯的形象很容易淪為“他者”。其實這種文化誤讀矛盾為主題的片子,應該是兩種文化從對立走向和解,兩種文化不應該是二元對立的,而應該是交流的??梢哉业絻煞N文化間的立足點,促進異質文化相互融合。也是兩種沖突文化的和解。兩種文化可以能動地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因素,促進本土文化更加完善。兩個合作國都應該在國家形象的表達上堅守自己的立場,理智而清醒地進行表達,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傳播積極的民族精神。
三、影片的投機性
前文已經提到電影文本對于中國市場導向非常明確,俄羅斯網站也有觀眾評論認為男主人公就像“終結者”一樣,掃除一切障礙贏得成功。故事的沖突實質也設立為作為中國人的女婿起初被岳父所輕視,后來他一次次地證明了自己的勇敢與能力,最終打破了偏見和質疑,贏得俄羅斯岳父的肯定和尊重。這部片子里男主角實際存在一個欲望動機的轉化,起初他的欲望動機,即“虛假動機”是求得岳父同意,和伊拉結婚。然而隨著故事發展,男主角的欲望動機轉變了,他的真實動機出現,也就是在一次次挑戰中證明自己很強,證明自己的價值,要得到所有人的承認,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在電影的國家形象建構中不能以失去自我來取悅他者,要擺脫媚西心態。而當本國成為目標市場時也應該抵制“自媚”心態。不能使民族精神的展現空洞的自我形象陶醉。這種呈現或許也與中方的制作團隊有關,編劇與導演都是首次接手院線大電影,在電影的文本表達上有些急功近利,拼命在與俄羅斯人對立的文本背景中證明自我的優秀,將彭鵬作為中華民族的化身,作為民族自尊心的釋放出口。這種展示實際又是缺乏說服力和邏輯性的,仿佛無根之草,難以立定,從而顯得狼狽且造作。
該部合拍片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即投機性太強:春節檔的喜劇、火爆的IP基礎、文化沖突的議題、民俗奇觀的展示、刻意英雄化的中國形象……影片的每一個組成部分目的性都非常強,全部指向“中國市場”盈利這一目標,然而影片內容空洞,是純粹的“快餐式電影”,這是一種放棄深度與精神追求的影片。由于只注重商業性而忽視藝術性,主創的創作動機非常明顯,而這樣生硬的拼貼式商品觀眾顯然不買賬,這種投機性也是創作者與受眾取向偏差的原因。換句話說,就是電影主創團隊拍中國觀眾的馬屁拍到馬腿上了。合拍電影畢竟首先需要成為一部成功的電影,其次才能成為一部成功的合拍電影。合拍片只有兼顧觀賞性和藝術性,提升影片的內涵和人文關照,同時要在民族性與國際性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點,懷著開放的態度,平等地展示兩國形象,才能贏得觀眾的認可。
注釋:
①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關于2018年01月(上旬)全國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公示的通知[EB/OL].http://www.film.cn/shanty.deploy/blueprint.nsp?id=016163c7afb972e2402881a6604a2c45&templateId=0129f8148f650065402881cd29f7df33 2018-02-05
②黃會林,孫子荀,王超,et al.中國電影與國家形象傳播——2017年度中國電影北美地區傳播調研報告[J].現代傳播,2018(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