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燕
【摘 要】本文以莫扎特a小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為例,主要從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演奏要領兩方面進行簡要論述,這對演繹該作品及正確理解該作品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莫扎特;鋼琴;a小調奏鳴曲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073-01
一、作者簡介
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創作數量驚人,題材豐富,如歌劇、交響樂、鋼琴奏鳴曲、協奏曲、室內樂等,作品旋律朗朗上口,結構清晰明了,同時又嚴謹細致富有內涵。
二、作品介紹及分析
(一)創作背景介紹
1778年是莫扎特人生中情緒最為波動、喜怒哀樂最多的一年;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具有轉折性的一年,是他在戀愛中體味到苦與樂的一年,是他的母親過了世,再沒有了媽媽的困惑年;1778年是莫扎特向上帝禱告與呼喚得最為虔誠與熱烈的一年; 1778年是莫扎特深處卑微與孤立無助,與命運抗爭的一年。
1778年在莫扎特母親死于巴黎之后,莫扎特創作了這首a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亦被稱為《巴黎奏鳴曲》。樂曲雖標有maestoso(莊嚴、雄偉)之意,但卻暗含了痛苦與掙扎。莫扎特身處巴黎,但卻經濟窘迫、苦悶而悲傷。這些都似乎暗藏了莫扎特當時的緊張情緒與喪失母親這一意外變故的悲慟之情。較之莫扎特之前其他作品而言,這首a小調奏鳴曲在結構與內容上都顯得更為宏偉、豐富、完美。
(二)作品分析
樂章為莊嚴的快板,開頭的幾個同音“mi”就仿佛是“絕望”的音符在敲門,情緒飽滿熱烈而又富有進行曲的味道,反復重復的音型是主要主題的主要支撐力量。而這也構成了整個樂章的主導情緒與主導發展動力,并通過生動豐富的節奏來鞏固樂曲的整個結構,以此來推進樂曲不停地向前發展。同時,強烈的小調性色彩也一直充溢著整首作品,曲中不協和的和弦帶給人一種隱形的壓迫感,使音樂之間充滿了灰暗的張力,表現出了一種深沉的、熾熱的思戀,壓抑的畏懼,哀傷的夢境,同時又飽滿而熱烈,像是在尋求力量與命運進行抗拒、掙扎。
樂曲這里沒有體現出真正的副部主題,而是通過一種模進音型的手法予以替代,且十六分音符的進行一直貫徹到呈式部的結尾。
在樂曲的展開部中,主要主題的節奏隨著轉調和強弱的的變化而表現得豐富多彩。而在高潮處,莫扎特采用了一場大膽而銳利的不協和音,并用夸張的力度對比記號pp與ff來表現出樂曲所需的發展動力與發展情緒,印象深刻而新穎。
接下來樂曲的旋律片段則由左右手輪流演奏出,并利用半音階的創作手法與樂句走向直接進入到再現部。這種創作手法明顯地體現出了莫扎特獨特的處理方式。與呈示部相比,樂曲再現部開頭與呈示部相同,但主要主題卻出現在了左手。此時,緊張的旋律感充斥著一股內在力量,情緒的飽滿性與緊張性進一步激起了內心的顫動、悲慟與掙扎。在此不明顯的副部主題仍以它應答的音型做出了豐富的和聲變化。在樂曲結束時,莫扎特以十六分音符直接推向尾聲時,同時中間又插入了快速分解的拿波里六和弦及減七和弦。
縱觀整個樂章而言,樂曲色彩鮮明、簡練而樸素,如泣如訴的音調充滿著全曲,熱情熾烈而感傷激情,悲觀戲劇而痛苦掙扎。此外,作品力度豐富多元,由以往局限的p、f增至pp、ff,且dim、cresc的大量使用,進一步豐富和強化了樂曲的情緒與發展。
三、結語
在演奏此部作品時,能感受到莫扎特音樂的純潔與美好,但同時樂曲里又隱含了堅強不屈的意志與寬容,是逆風翱翔,是樂觀中抵御悲傷,是笑聲中的哭聲,是上帝對受傷的心靈的撫慰,是壓抑的彷徨與美好的憧憬。
參考文獻:
[1]鄭興三,著.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2]趙曉生,著.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7月.
[3]張巍,主編.吳曉娜,王健,編著.鋼琴音樂教程(修訂版)[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4]張大勝,著.鋼琴音樂研究(第六版)[M].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