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劉春雨
【摘 要】湖南衛視熱播的綜藝節目《聲臨其境》將配音藝術從幕后搬到臺前,獨創的節目形式以及合理的傳播機制使得小眾的配音藝術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本文通過分析《聲臨其境》節目形式和傳播機制特征,探究在自媒體時代下,配音藝術如何能夠更好地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配音藝術;《聲臨其境》;自媒體時代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104-02
2018年初,湖南衛視原創的聲音魅力競演類綜藝節目《聲臨其境》在眾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該節目在豆瓣評分8.3,微博閱讀量超26億,被評為“全網最具口碑指數電視綜藝”。《聲臨其境》節目組在自媒體平臺上做出的一系列宣傳工作,使得節目的影響力大增并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成功地喚起了一大批觀眾對配音藝術的熱愛。
我國傳媒行業蓬勃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逐漸提高,耳朵對于聲音也變得越來越“挑剔”。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配音藝術的發展面臨了新的挑戰,如何探尋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成了不少人熱切關注的問題。
一、配音藝術的發展狀況
(一)配音藝術的發展歷史
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是譯制片的黃金時代,大量外國影片引入中國,誕生了許許多多經典的譯制作品如《追捕》《佐羅》《虎口脫險》等。譯制片的配音演員為中國配音行業奠定了基礎,他們對于藝術的堅定與執著對后來整個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世紀以來,伴隨自媒體的普及和網絡字幕組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觀看原聲影片,譯制片市場不斷縮小。但不可否認的是“聲音”仍是文化傳播過程中一個十分關鍵的元素。綜藝節目《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都曾邀請配音演員邊江,季冠霖,喬詩雨等參演節目,引起不小的話題度。近年來,隨著自媒體形式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以聲音為元素的APP如配音秀、全民K歌、喜馬拉雅FM等吸引了一大批“聲控”。另外隨著游戲產業的發展,游戲配音也為配音演員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配音藝術經歷了譯制片時代的輝煌,也經歷過沉寂的階段,但是在自媒體時代,文化多樣性增強,配音藝術也隨之迎來了新的發展點。
(二)配音藝術的發展窘境
據了解,中國目前每年上萬集的電視劇95%需要配音演員來完成,相比于演員,配音演員專攻配音,出片效率更高,既能夠保證配音的質量又能夠節省劇組的開支。但中國專職從事配音的演員卻只有幾百人,專業能力過硬并且被大眾熟知的更是少之又少。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邊江、張杰、喬詩語和季冠霖,在近年來較為知名的影視劇中幾乎都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有人調侃“你看的劇都是他們四個在談戀愛”。
配音本身的特性使配音并不被看作一門專業學科,而僅僅是一個藝術類的課程,很多學生雖然學習了配音課程,但配音通常不會成為他們日后的職業目標。因此配音行當缺乏高校人才的直接對口輸送,優秀的配音演員十分稀缺。而在最普遍的師傅帶徒弟模式中,不穩定的收入、“試音”失敗的挫折、工作量和錄音棚環境的壓力都給配音演員的成長造成極大的阻礙。另外以“聲音”為關鍵元素的APP以及游戲配音都還在不斷地發展之中,相關機制還不夠完善,配音行業想要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機制尚需時日。
由于機制體制的不完善,配音藝術始終無法發展壯大,而此時,綜藝節目《聲臨其境》的出現,以新的節目形式利用自媒體時代傳播特征,拓寬了受眾面,普及了配音知識,提高了大眾對其重視程度。
二、《聲臨其境》的節目形式分析及傳播機制分析
(一)節目形式
在泛娛樂化的綜藝浪潮下,真人秀節目需要不斷打破傳統真人秀的侄桔,逐漸放慢綜藝步伐。《聲臨其境》將小眾的配音藝術進行了垂直領域的劃分,開展了原創的節目形式,力圖將藝術美學與市場良好地結合。近年來,藝術市場為了增加受眾,泛娛樂化傾向顯著。綜藝節目泛娛樂化的現象首先表現在,節目制作時浮躁的思考方式。電視綜藝節目為了尋求爆點、刺激眼球,摒棄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寓教于樂的節目初衷,只通過對于娛樂元素的追求,單純地滿足受眾的感官愉悅。但觀眾的審美情趣卻在不斷提高,人們更加傾向于有內涵的綜藝。平衡好藝術的專業性與受眾的接受能力是一個綜藝節目發展的必要基礎。專業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一個節目的格調,如何更好地使節目被大眾接受,靠的就是節目形式。
《聲臨其境》節目每期都會設置一個主題,邀請專業素質過硬并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演員現場進行配音演繹,配合影視畫面和舞臺效果得到綜合呈現,加上王曉鷹、李世宏、狄菲菲、丁文山組成的專家團進行點評,體現的是專業性。節目設置了三個環節分別是“經典之聲”“魔力之聲”和“聲音舞臺劇”,既有聲音的演繹,又有即興的表演。節目過程中淡化了比賽的性質,更側重于對于作品的演繹和現場的互動。新生班成員都是有一定主持或表演基礎的青年偶像,他們與臺下觀眾和幕后演員之間的互動體現了娛樂性。
電視機前的觀眾一直是在上帝視角觀看這個節目,既能直觀地觀看到配音時嘉賓的表情、動作以及精神狀態,又能感受到現場互動時的氛圍。專業性與娛樂性在此節目形式中實現了較好的融合。
(二)傳播特征
1.傳播主體多元化
隨著自媒體時代發展,傳播主體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傳播主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節目的影響力。湖南衛視是湖南省最具權威的電視機構之一,近些年對于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做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并且也一直在探尋如何走出一條屬于中國的綜藝道路。
湖南衛視作為《聲臨其境》主辦方,是節目強大的傳播后盾。幕后的制作團隊、整部綜藝的導演、主持人、競聲嘉賓和新生班成員共同構成了傳播主體。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也使觀眾成為二次傳播主體成了可能,自媒體的聯系使得傳播主體多元化增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眾群體更加多元。競聲嘉賓都是專業演員,他們本身的光環屬性就為這個節目帶來了一大部分忠實的受眾。隨著節目的不斷展開,話題度不斷地飆升,各個傳播主體的有機結合,使得傳播影響力最大化。??????
2.傳播渠道多樣化
傳播渠道的豐富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播范圍的大小,隨著網絡化的進行,受眾互動性參與性大大提高,傳播的渠道也隨著受眾網絡媒體“原住民”的身份而轉變,用各種議題設計爭議性、爆炸性的輿論話題。《聲臨其境》沒有局限于在傳統的電視媒體上傳播,湖南衛視與愛奇藝進行了合作,將節目從芒果TV對外進行了擴展,觀看渠道的增加勢必會帶來新的受眾群體。同時冠名播出的快手短視頻APP,是目前國內最火爆的社交平臺之一,用戶超過4億,日常活躍用戶超過1億,快手APP中出現的《聲臨其境》的優秀片段也對節目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微博平臺也在這場傳播戰役中功不可沒,《聲臨其境》狂攬了96個微博熱搜,微博閱讀量超26億。眾多自媒體傳播平臺的結合,多面式轟炸使得節目一鳴驚人。
三、自媒體時代配音藝術的發展途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觀眾對于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變得越來越“挑剔”,做出能夠讓觀眾接受的東西變得越來越不容易。聲音和畫面是自媒體傳過程中最基本的要素,聲音也是經常被制作者忽略的一環。配音事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綜藝節目《聲臨其境》的熱播,讓我們看到了配音的魅力所在,其成功經驗也對配音藝術未來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借鑒作用。
首先,關于配音演員的選拔。中國的優秀配音演員正處在一個斷代時期,想要配音業出現更多新的聲音,就需要對配音的體系和教學方式進行新的探索。同時,配音在以前是一個只有專業人員才可以從事的行業,但是自媒體的便捷性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可以體驗一把配音的樂趣。配音相關軟件如配音秀、配音閣、喜馬拉雅FM、荔枝FM……這類自媒體平臺的發展為我們挖掘更多配音苗子提供了途徑。
其次,配音對演員專業素質的要求提高。聲音也算作演技的一部分,在《聲臨其境》舞臺上表現卓然的演員如趙立新、韓雪、朱亞文等都是演出經驗豐富的老戲骨,他們的臺詞功底與他們的演技是成正比的。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影視劇很少使用配音,收聲或自己后期配音是主流,演員使用配音反會被認為不敬業。在中國,隨著技術的提高,拍攝環境的改善以及觀眾對于聲音要求的提高,影視劇需要配音演員配音的比重將會逐漸縮小,在明星光環逐漸淡去之后,作為演員最重要的還是實力。演員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有利于提高配音的專業化程度。
最后,要借助自媒體平臺將配音藝術與受眾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聯系。我們不難發現目前配音APP的受眾占比依舊不高。因為配音還是需要一定的專業性,當受眾不能在APP中找到成就感時,使用黏性就會下降。因此,配音相關APP的發展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如猜聲識人或識別影視劇名的游戲環節,在增強用戶的黏性的同時,擴展用戶的知識面。同時要注重互動性,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制造話題、提高轉發量,不斷探尋新的發展方式,讓配音藝術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綜藝節目將聲音元素的運用穿插其中,力圖取得更好的發展。
另外,自媒體平臺已經開始逐漸開始迎來KOL時代,KOL傳播效果更加明顯,更具有個性化,擁有相對分散,但總量巨大的粉絲基礎。培養配音方面的KOL有助于使得配音藝術更好地在社交媒體中提高覆蓋面和影響力,最大限度地增加知名度。
參考文獻:
[1]周瑞.傳播學視角下《聲臨其境》的成功路徑分析[J].視聽,2018(10):60-61.
[2]徐晴.《聲臨其境》:將冷門做成爆款[J].新聞戰線,2018(09):41-44.
[3]胡林杰. 我國配音藝術的發展現狀與特點[D].云南藝術學院,2014.
[4]姚璇.原創細分文化綜藝的大眾化傳播——以《聲臨其境》為例[J].出版廣角,2018(17):70-72.
[5]李佳倩.傳播學視角分析《聲臨其境》的走紅原因[J].傳播力研究,2018,2(12):71+73.
[6]丁敬,胡穎.淺析泛娛樂背景下真人秀節目的創新策略[J].東南傳播,2018(07):137-138.
[7]吳思思,趙佳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價值回歸與創新路徑[J].今傳媒,2018,26(07):121-123.
[8]萬麗唯. 現象級網綜《創造101》走紅的傳播機制分析. 戲劇之家.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