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綺
【摘 要】近年來,以《驢得水》和《無名之輩》為代表的許多話劇改編電影先后在國內上映,并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使得許多國內優秀的演員也被更多的人認識。話劇演員出身的任素汐,在表演生涯中也一直強調著“體驗藝術”。本文將以通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派的表演創作原理和訓練方法為框架,闡釋話劇演員對角色的塑造。
【關鍵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派;角色;任素汐
中圖分類號:J81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114-0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在《我的藝術生活》《演員的自我修養》等重要理論著作中,全面系統地闡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內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美學原理中的核心是真實,真實地反映生活本身。他所倡導的表演體驗派主張演員在表演角色時將自己與角色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從而去建立一個更飽滿的角色形象。
一、認識角色
創造舞臺角色需要過程,這要求我們去熟悉角色、分析角色,使演員能夠無限接近角色本身,這個過程叫作認識劇本和角色的過程。我們去分析一個角色是為了徹底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研究內心世界的組成元素,它的內在和外在還有精神生活。
(一)研讀劇本
在分析角色時,演員最需要運用理性的步驟是研讀劇本,熟悉故事背景、框架、矛盾點等,了解角色行動目的、最高任務、情感點等。可這樣的步驟處理不當往往會成為演員接近角色的絆腳石。“如果演員以及他的內部力量和外部體現器官都已經準備好去接受別人的思想和情感,他就會知道如何在角色所提供的材料中,選取什么,拋棄什么。”
(二)構思角色
演員在開始表演之前應該對角色的過去與未來有所知曉,在角色設定的基礎上去思考。然而很多劇本也只是講述一個故事而不是這個角色的一生。在《無名之輩》中任素汐飾演的馬嘉旗是一個高位截癱的女人,在熟悉角色時,用馬嘉旗的口吻與導演饒曉志聊天,用方言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是任素汐在通過研讀劇本熟悉角色的方式,理解與建構一條角色的外部與內部的主線,需要通過想象去進行藝術發現,代入情感共鳴實現藝術體驗,從而進行藝術構思,最后完成藝術傳達的任務。
二、體驗角色
體驗在斯式表演體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與表現藝術形成對比,在體驗藝術里“表演角色的每一個瞬間每一次都應該重新體驗和重新體現。”這種方式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演員出現一板一眼按照劇本給出的指示行動,只注重表演的外部手法,從而去填補自己內心對角色的理解缺失,這樣的角色表演可以說是無意義的。
(一)內部體驗
在創造人的精神生活時,演員不僅要表現出每個角色有意識的部分,還有無意識的部分。演員的任務不僅僅要在角色的外部表現上下功夫,還要在關照整個劇本的前提下,描繪角色的內在生活。事實上,讓無意識出面進行表演溝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樣的任務在普通的以聲臺形表為基礎的表演訓練中是很難達到的,但真正意義上的表演藝術是教導演員如何“有意識地激起自身的下意識創作天性,以進行超意識的有機的創作”。只有演員在依靠著自身的天性去做出一系列關照角色的反應時,并且在舞臺上能自然而然地追隨這樣的內在精神生活進行下去的表演,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二)外部體驗
在表演學科中,外部體驗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把極其微妙的而且常常是下意識的生活反映出來,就必須具有極易感應的、訓練有素的發音器官和形體器官。”為了體驗高位截癱病人的生活,任素汐也試著坐著不動,就好像自己真的高位截癱了一般。在《無名之輩》中,有一場在天臺淋雨的戲,章宇(飾演眼鏡)和潘斌龍(飾演大頭),兩個大男人被凍得直打哆嗦,而馬嘉旗的身體對于這些事沒有知覺的,于是任素汐便全力控制自己不能表現出任何因為冷而產生的動作表情或情感。
(三)創造角色
演員和角色的雙向關系決定了演員不能一味地去融入角色。角色的某些特質,在一定情況下與演員的內心活動和身體產生共感,在經歷了角色體驗后,演員在演出前或演出過程中,根據自身與角色的共感進行再次創作,也是作為演員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演員和他所扮演的角色在局部或者完全彼此變得相像起來,相互進行轉變,賦予角色和演員自身新的元素,甚至是性質上的變化,從而使得演員進一步將自己代入角色,也使得角色更加真實,更加具有魅力。任素汐在《驢得水》200多場演出中,寫了一本“一曼日記”,她將自己作為張一曼,來回憶發生的一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的體驗藝術,主張演員在研讀劇本熟悉角色的同時,對角色進行剖析,體驗角色內部和外部生活,訓練自身有意識地運用無意識進行反應,與角色的精神世界相通,在此基礎上再次創造角色,在角色中感覺自我,用自我詮釋角色。
參考文獻: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蘇).鄭雪來等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7.
[2]姜萌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與阿爾托戲劇觀的碰撞——重審西方現代戲劇的三大體系[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04):79-82.
[3]滕朝.專訪《驢得水》導演——四年的話劇熬成了婆[N].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199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