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鑫豪
【摘 要】徐渭是我國明代著名畫家,他開創了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先河。其代表作品《墨葡萄圖》,這幅圖畫面用墨大膽,氣勢如虹,筆底輕重緩急、干濕濃淡,變化極其豐富。整幅畫面不求形似卻營造出了晶瑩剔透的水晶葡萄之感,使人震撼且意境深遠。水彩畫作為從歐洲傳入中國的舶來品也已有百年光景,在歷史的長河中尚屬年輕,但經過幾代中國水彩畫家的推動發展、不懈奮斗到如今也展示了勃勃生機。筆者觀《墨葡萄圖》,從中學習發現中國傳統大寫意與當代水彩畫有許多共同之處,也各有其特色,對之后的水彩畫創作產生了更多思索,本文將以《墨葡萄圖》為基本軸,分別就寫意畫和水彩畫的形式美與意境美兩個方面進行淺析研究。
【關鍵詞】墨葡萄圖;水彩畫;形式美;意境美
中圖分類號:J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129-01
一、《墨葡萄圖》寫意畫與水彩畫的形式美
《墨葡萄圖》成于徐渭晚年,此時的他已經飽經世間滄桑,識得人間冷暖。故此畫也能體會當時徐渭的心境變化與個人性格情感。整幅畫卷呈現的是一架葡萄藤其中的一隅,藤條錯落有致,枝葉紛繁復雜,并且有著奇特的構圖與布局。整幅畫面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所追求的布局經營,此畫用墨豪放大膽、桀驁不馴,用筆潑辣且獨具神韻。且在形似之外追求畫的意境。徐渭在《墨葡萄圖》中用筆蒼、老、活、松、挺,靈活多變,在葡萄枝干中也能看出徐渭在用筆時貫穿其力道,令人贊嘆,讓人神往。葡萄藤上還有題跋詩一首:“半生落魄以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徐渭書法造詣深厚,他寫的字瀟灑飄逸、輕重自如、方圓兼濟。本詩字體、間距、結構并無精心設計,猶如葡萄藤一樣蜿蜒而上和畫面融為一體,真實地勾勒出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美感。同時水彩畫在水色的運用和寫意畫的筆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水彩的水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寫意筆墨變化的形式特點。水彩畫是西畫體系中的一個門類,脫胎于油畫,和油畫同宗同源。所以也適用于很多油畫技法,色彩注重寫實性、表現光色和環境色,以營造色彩氣氛為主,充滿著立體透視的形式美感。水彩畫以水為媒介,利用水的擴散性和偶然性使畫面表現效果更加清新、透明、舒暢。和其他畫種各有不同,吳冠中說過:“水彩,水彩,其特點就是在‘水和‘彩。不發揮水的長處,它就比不上油畫和粉畫的表現力度,不發揮彩的特點,比之水墨畫的神韻又見遜色。但它妙在水色結合……”兩種繪畫形式各不相同,但也有很多相互交融的地方。
二、《墨葡萄圖》寫意畫和水彩畫的意境美
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形式,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無數的演變,又經過各朝各代的發展,繼而形成了獨具自我風格的藝術門類。講究“神形兼備”“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隨類賦彩”等。而水彩畫也在其發展歷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及獨到的節奏和韻律。宗白華曾指出:“中西畫法所表現的境界有著根本不同,一為寫實的,一為虛靈的,一為物我對立的,一為物我渾融的。”①兩個畫種所帶來的意境美是不同的,但感悟是相似的。以徐渭的《墨葡萄圖》為例,徐渭的筆墨極為放浪形骸、仔細查看其局部表現更是能感受到徐渭的癲狂之感,無拘無束、不遵禮法,毫無規律可言,畫面透露出自己的情緒和態度。畫中的葡萄徐渭不求形似,因為他不愿意去單一復制客觀世界所出現的。也更契合他提出的“不求形似求生韻”的藝術主張,意在筆先,寥寥幾筆卻渾然天成。
徐渭把這幅《墨葡萄圖》與自己的所觀所想所經歷結合在一起,盡情宣泄在畫面上。而其題跋詩也正體現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中國畫意境之美,都巧妙地形成了徐渭當時心境的宣泄點。筆下的葡萄藤,詩句都成為其感情的升華,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水彩畫在意境美方面也有著獨到之處,首先一幅意境美的水彩作品,體現著情中帶景、景中寄情。觀看一些優秀的水彩作品,不難發現這種情景交融之境,也是真實情感的藝術化處理。水彩畫對水的微妙處理,能使畫面呈現一種若有若無、虛實結合之感。水與色的巧妙交融,讓人有一種寄托自己情感的空靈之美,使人的思想得到感染和升華。
三、結語
丹托在《藝術終極之后》一書中寫道:“藝術的真可能比美更重要。”②而這種真也是繪畫藝術使人精神升華的意義所在。而水彩在水與色的運用之中,隨著設色的變化以及水的多少,都是在表現畫家內心真實的世界觀。藝術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寫照,但是“最不真實的世界”。水彩畫通過“水”的變化去表達藝術家主觀意識,在“水”與“色”的交融之中體現了畫面的流動之美、融合之美。寫意畫和水彩畫都很好應用到水的變化,以及畫家通過水的變化去表現主觀的世界觀。意境美是水墨交融、水色交融之后的世界,它更是藝術家對客觀事物認知的世界觀之美。
注釋:
①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②丹托.藝術的終結之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參考文獻:
[1]李冰瑩.淺談水彩人物畫中的質感表現[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4.
[2]陳池瑜.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與史學理論[J].美術與設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