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月嬋
【摘 要】由唐代當時的音樂發展狀況展開,音樂美學的內容融合了眾家之所長,不僅有先秦時期帶來的儒家思想內容,還有魏晉帶來的美學思維模式,與此同時還有道家思想同眾家思想的融合,這樣的內容就促進了唐代音樂美學思想多元化的存在,這樣的環境也是唐代時期文化、藝術都集中表現的真正原因。
【關鍵詞】唐代;音樂;美學思想;多元
中圖分類號:J6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052-02
隨著民族音樂文化的相互交融,唐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唐代不僅從經濟而且從政治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當時的唐人對于音樂都有自己的想法與喜好,思想的開放,多元性的文化,都使得唐代的音樂美學思想帶有十分多元的文化色彩,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唐代音樂美學思想出現多元化的特征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這樣的多元化內容還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儒家、道家思想以及魏晉時期的美學思想模式,而且還按照各家的思想內容集合了整個唐代的音樂美學思想多元特征。
一、儒家思想在唐代音樂美學思想中的美學體現
(一)禮樂的認知
禮樂制度產生于中國的先秦,這種制度是按照享受音樂水平進行社會等級劃分的一種政治性制度。理和節是禮樂制度思想中的核心內容,為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十分穩固的基礎[1]。禮樂在我國古代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體現了音樂對于古代人民感知與教化的地位,禮樂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種不可忽視的主流思想,這樣的思想也一直在沿用,在唐代該思想進一步發展與交流。魏征和唐太宗都認為禮樂對社會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對當時將音樂同社會地位進行聯系的方式存在質疑,不同意音樂能夠對國家的政治思潮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二)對音樂功能的認知
禮樂對于古人有十分突出的教化作用,在音樂的交流過程中能夠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進行正面的表達與交流,并能夠對人的情緒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唐代音樂人薛易簡的著作《琴訣》中音樂對人的感情的影響進行了進一步闡述。音樂能夠對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產生影響,在荀子《荀子 樂論》里對樂進行了描述。荀子提道:“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這句話也體現了唐代音樂思想中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對于音樂的認知,進一步表現了禮樂對于人教化的正面作用,音樂對人的情感的影響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表述[2]。
(三)韓愈的音樂思想體現
韓愈屬于唐代時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思想核心“不平則鳴”,從這樣的思想中能夠看出儒家思想對于音樂的看法為“情動于中,故形于聲”,這樣的思想在后期也有了繼承和發展,韓愈認為,在得不到平靜的人們有自身內心情感的抒發要求,因為心中有這樣的情緒產生,所以才會有強烈的情感抒發,通過音樂的形式將心中的情感進行抒發,能夠將情緒的載體變成樂器,這樣的音樂發展環境對唐代的樂器發展有了全面性的推動[3]。
二、其他思想在唐代音樂中的美學體現
(一)魏晉思想在唐代音樂美學思想中的體現
嵇康的作品《聲無哀樂論》給我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是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巨著之一。該作品是我國古代在儒道音樂美學思想之外的一種全新音樂美學思想的代表作品,該作品將當時的音樂美學思想變成了一種全新的體系模式。嵇康當時提出的思想同當時傳統的思想,呈現逆向的思維模式“聲無哀樂,樂本在心”,雖然這樣的思想同傳統的思想觀念呈反向趨勢,但是是一種同儒家學說提倡的樂與政治相通的思想不謀而合,這樣的思想被現代美學家考證為自律論的古代美學思想代表作品之一。唐太宗對于他的思想觀念繼承與發展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融合著不一樣的感情色彩,音樂就是人本身的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人之所以能夠從情感中表達出不同的音樂,這就是音樂思想的一種表現,也就是不同種類音樂所帶來的影響。音樂本身不存在影響,音樂對于人的影響都是由人自主產生的一種情感表達,將人的思想帶入到不同的音樂環境中有不一樣的感受,所以,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就是人的情感流露。魏晉思想中涉及的“聲無哀樂,樂本在心”,該思想就是唐代音樂美學思想上的一種繼承和發揚,這樣的內容也是一種多元化的特征表現[4]。
(二)道家思想在唐代音樂美學思想中的體現
道家思想的主旨內容講究的是道法自然和大音希聲,這樣的思想內容對于唐代的音樂美學思想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影響下,元結的《元次山集》和高郢的《無聲樂賦》都能夠體現出道家思想一脈傳承的思想。元結認為自然界的水聲為全聲,這樣的音樂表達方式也表現了自己對于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歡,同道家的自然思想一致。道家思想將全部的概念進一步展現,從這些內容中表現出能夠欣賞自然之聲和自然之美,這樣的欣賞內容能夠進一步展現音樂美學的思想和士人所提出的精神修養內容。其作品形式水樂為今后的后現代主義音樂提供了大量的自然之聲和尋常之聲的素材,為今后的聲響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這樣的內容形式也是運用自然聲音的開端。這種音樂思想是唐代音樂美學思想中關于自然音樂之美的具體表現,是對于道家思想傳承與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白居易音樂美學思想的矛盾性
唐代文人當中,對于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政治之間關系論述最多的人是白居易,白居易是一位音樂愛好者,白居易的詩作、策論、文章中有很多關于音樂內容的情感抒發,許多觀念也直接表現在音樂實踐和自身對于音樂內容的評價中,對這些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分析,就能夠發現白居易對于音樂美學的思想內容也存在矛盾點,這樣的矛盾點也就是當時音樂文化與美學內容帶來的多元性。在白居易的眾多詩篇中,有關胡樂表演的作品較多,這樣的作品無時無刻不展現著白居易對于胡樂的喜歡和歌頌[5]。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作品,這樣的作品在現如今的詩歌中都是廣為流傳的佳作。在文學上有很高成就的白居易,認為主張唱歌屬于常理之中的內容,很多人對于白居易的部分作品進行了分析和討論,發現白居易本人是一個音樂思想十分保守的詩人,非常重視雅樂、古樂,對于俗樂和今聲這兩方面不是特別的重視,從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白居易是一位多方面的音樂愛好人才,對于舞蹈、箏、琵琶等樂器的喜愛已經深深地融合到日常的詩歌創作中,并將自己彈琴以及別人聽琴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描述[6]。
白居易在藝術內容方面屬于一種多元性的喜愛方式,他將古琴中的簡單恬靜之美融合到日常的創作中,但對于繁華熱烈的胡樂也有自己的別樣感受,從這樣的層面進行表述,能夠看出白居易對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政治方面有自己的思想內容,并將這樣的內容劃分在儒家思想的圈子中,他的正統儒家思想深深地體現在他的策論中[7]。
白居易在音樂上的矛盾性,不僅表現的是他對于不同音樂形式的喜愛,還表現在能夠在價值判斷上對俗樂表示反對,在古樂方面有精神方面的提倡,兩種矛盾之間的融合,同白居易自身的音樂思想與當時社會的情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8]。在“安史之亂”之前,白居易本人是一位思想方面十分開放并提倡多樣化內容的文人,希望音樂方面能夠“百花齊放”,但是在“安史之亂”之后,作為文人的白居易,他不斷地反思造成國力日漸衰敗的原因,并將這樣的一種神秘主義的思想變成一種保守的思維模式,造成了白居易本人逐漸將音樂思想和矛盾進一步地凸顯,這樣的內容在現有的社會中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是整體來說,白居易音樂美學的思想的矛盾性同當時的社會文化的多元化,音樂美學思想的多元化都是不可分割[9] 。
(四)民族音樂文化交融帶來的美學影響
唐代音樂文化內容有一個十分關鍵的特征是來自于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融合,這樣的音樂融合能夠將少數民族和外來的音樂文化同中原的音樂思想滲透在唐代各種音樂文化內容中,并展現出相互交融的發展趨勢,這樣的趨勢對于唐代當時的發展并不排斥,再加上唐代是一個文化開放的時期,唐代文化對于外來文化也不存在排斥的情況,這樣的一種相互融合的態度能夠將外來的音樂內容進行優點的融合,將自身的優勢進行突出展現,并將自身的不足進行進一步的改進,這樣的特點,能夠使唐代的音樂制作、器樂發展都有更為長足的進步,這樣的進步展現了唐代音樂文化集眾家之長,這樣的特征也是唐代音樂美學思想多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10]。
由于唐代開放式的思想交融模式,使唐代的音樂美學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也推動了今后的音樂美學的發展。唐代的思想交融方式給唐代的多元化模式進行了必要性的內容填充,將唐代整個音樂美學的內容進行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思想融合,整體性地將唐代的音樂美學進行了文化內容與思想文化的集中詮釋。
三、結語
唐代音樂美學思想體現在儒家、道家以及魏晉思想的發展與傳承中,除了以上的內容外,還融合了各個民族音樂文化,為唐代音樂在今后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美學基礎保障,使得唐代音樂能夠呈現各種思想內容兼容并進的發展趨勢,并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對今后的音樂發展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陶成濤.唐代的音樂環境與樂府邊塞詩的繁榮——兼論唐代邊塞詩“親歷邊塞”之外的“想象邊塞”[J].杜甫研究學刊,2018(03):81-89.
[2]楊賀.20世紀以來唐佛教音樂與文學關系研究概述[J].文教資料,2018(26):53-54.
[3]張馳.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唐代琴詩音樂描寫分析[J].音樂創作,2018(07):172-173.
[4]薛琦琦. 《太平廣記》之唐代女性音樂生活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8.
[5]劉碩.論任中敏對“唐代音樂文藝學”趨向全面之貢獻——以《教坊記箋訂》為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8(01):113-122.
[6]秦序.《傳統在召喚:中國音樂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文集》[J].中國音樂學,2018(01):146.
[7]李美群.“一帶一路”文化融合的音樂見證? 以唐代“十部樂”為例[J].中國宗教,2017(05):70-71.
[8]毛睿.唐代二元世界觀與音樂美學問題——以敦煌彌勒經變壁畫設樂供養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5(04):46-50+61.
[9]胡曼. 從“迦陵頻伽”圖像的象征意義看唐代佛教音樂美學思想[D].西安音樂學院,2014.
[10]葉明春.唐代敦煌壁畫“迦陵頻伽”造像與佛教音樂美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32(0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