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猛
【摘 要】對于“跨境民族”,在社會引起了一定的爭議,該概念的實質與“跨界”“跨國”“跨境”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為它們所涉及的民族數量都不同,所以在對跨界民族的判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就拿回族來講,其是否屬于跨境民族呢?回族雖然是在中亞地區,被定義為東干族,但是回族人講陜西話。有學者經過研究,給跨境民族下的定義是:在兩個相鄰的國家區域中,不同國家公民卻是一個共同的民族。例如,我國的蒙古族與蒙古國的蒙古族,他們所受到的文化影響程度不一樣,這也就表明了跨界民族在對文化認同的情況下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關鍵詞】跨境;民族節日;特點分析
中圖分類號:K89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219-02
站在節日的角度來說,跨境民族的節日從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在現代史或者是在近現代史上所出現的一些節日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且這些節日的跨國性也比較低;第二大類:是一種區域上的比較傳統的節日。例如,最有特色的是具有宗教性的節日,在西南、西北、東北等地區都比較常見,這些節日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就是佛教。對于佛教來講,大部分都屬于民間文化交流性質。從整體上來講,對于宗教節日一定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對于一些由政府組織的節日。本文對跨境民族的節日文化進行了深入性探究和分析,并對節日文化在跨境民族交往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了深刻闡述。
一、跨境佤族的節日文化
(一)傳統節日
第一,木鼓節。木鼓節一般是在每年的陰歷11月到第二年4月份之前。木鼓節主要來源于佤族的祭祀活動,該節日是隨著活動的出現而逐漸生產出的文化活動。對于該節日來講,包括的活動內容非常廣泛,主要包括:制作木鼓、剽牛儀式、砍樹等,其中拉木鼓和制作木鼓活動的時間比較長,需要三四天完成,所以對整個木鼓節來講,活動的天數至少在半個月左右,與其他民族的節日相比,可以說是活動時間最常的一個節日。
第二,火把節。在佤族,火把節也被稱之為“便克節”,該節日在民間節日中占主要地位,在民間有“火把節老大、中秋節老二,春節老三”的節日熟語[1]。但是根據大部分的佤族節日來看,火把節只是流傳過,并沒有實實在在地慶祝過,而且在佤族中保留該節日的地區也不多,主要包括永德、鎮康和雙江邦丙等地區[2]。對于緬甸佤族來講,保留該節日的也不是很多。火把節,每家每戶都要嚴格看管家中的禽畜,清理勞動中所使用的工具,并將其全部保存起來。在歡慶節日時,要準備特色產品和食物,如糯米粑粑、水酒等。除此之外,還要擺上一些茶水、清水、飯菜和一些主要的供品,供品包括谷物、瓜果等,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還要邀請一些有名望的人進行滴酒和念詞[3]。在豬圏、雞圈,以及犁等工具上粘貼橋米粑粑,這意味著讓勞動工具也可以在節日的活動過程中感受到收獲果實的喜悅。除此之外,人們還會手拿火把,把香灰背到田邊、豬圈旁,將香灰點著,驅趕蚊子、蒼蠅,主意味著驅邪趕病,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祝福和吉祥。
第三,春節。春節在佤族中是最為傳統的一個節日,佤語中“臥”表示為“狂歡”,每當“臥”節將要來臨的時候,阿佤人會狂歡,會把所有的煩惱和苦悶一起隨著舊火和舊水送走,之后再用手接新火新水,為大家的來年好運進行祈福,互相祝賀。佤族的春節主要是在寨老的組織下開展。佤族人民的春節假期為3天、5天或者是7天,忌偶數日,春節活動主要包括節前準備、節日中、節日結束等,在過節的時候,一般由寨老組織開會,對活動內容和事項進行商榷。殺年豬是節前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需要請寨老舉行儀式并念禱告語、看卦象。大年三十要打掃道路和房屋,意味著將惡鬼掃除。節前在院子中央栽松枝、甘蔗、芭蕉樹,還要貼倒“福”[4]。“艾減”即“初一”,不可以出遠門、不可以做活。“艾格鼓”即“初二”,要在這一天拜親戚、接新水,穿新衣,開展各項活動。
(二)現代節日活動
中國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開展新米節活動,不僅影響了緬甸佤族,而且也有利于展示佤族的文化特征。繼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之后,1994年,緬甸佤邦政府經過研究,確定了佤邦佤族新米節,并宣布佤邦佤族新米節在每年的陰歷八月十四日。在過節期間,雙邊佤族之間都會互相邀請,一起參加活動。這樣,新米節成為中國佤族和緬甸佤族共同開展的一個重大節日,節日的開展已經逐漸成為雙邊佤族相互交流、增強友好的一個重要平臺,在特殊時期還可以促進中國佤族和緬甸佤族共同進步與發展。
由于新米節與中國的中秋節時間只差一天,所以導致參加該節日的人數不是很多,不僅影響了節日規模,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節日質量。因此,在2012年,佤邦勐冒縣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佤族地區的佤族同胞研究,要將新米節時間進行重新確定,最終將時間確定為每年的11月1日,并且在這一天組織新米節活動。這個決定得到了大部分佤族同胞的肯定。但是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是否可以重新確定新米節的過節時間,還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認識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得到雙邊佤族地區政府的認可。
二、跨境拉祜族的葫蘆節
葫蘆節又被稱為“阿朋阿龍尼” 這個節日在拉祜族是非常受重視且非常隆重的,主要是對祖先進行祭祀。在1991年,有關部門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決定將拉祜族史詩《牡帕密帕》中所描述的一個情節作為拉祜族的法定節日,即葫蘆節,該節日被定在每年的陰歷十月十五[5]。該節日的慶祝活動主要包括民間歌舞、樂器展演、篝火晚會等,群眾還可以自由跳葫蘆笙舞,可以通過自娛的方式進行慶祝。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已經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得到了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和贊同,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僅使傳統節慶文化逐漸復興起來,而且也是文化遺產再生和創造的表現。在當前形式下,“葫蘆節”中的蘆笙舞不僅成為了民族團結的象征,而且也是維系拉祜族人民情感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6]。
三、節日文化在跨境民族交往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民族節日不僅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不僅可以回憶歷史,表達感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和競爭力。正是因為這樣,傳統的節日在跨界民族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主導作用。
所以,在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下,要想使節日文化可以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首先就要在民俗風情旅游業方面進行合理應用,并將其有效作用充分發揮出來[7]。由此可見,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為人們提供最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構建網絡交流平臺,提高當地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其次,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自身發展的知名度和競爭力。近些年來,傳統文化知識不斷傳播,使文化競爭逐漸激烈,節日文化的發展與應用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跨界民族文化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力的地位,就要積極開展節日活動,加大宣傳的力度,對節日活動的形勢和發展方向進行不斷創新和改進,不斷加強人們之間對文化和經濟的交流,以此來促進社會企業經濟的發展[8]。第三,要加強交流,由于每一個民族的節日文化活動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每一個跨界民族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都不一樣,所以自身具有的特征也都不一樣。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蓬勃興起,人們的精神文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這個背景下,佤族的節日文化要想具有生機,就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加強民族之間節日的交流。例如,通過舉行一些比較盛大的節慶活動,使雙邊佤族人民更加融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總而言之,在當前背景下,佤族節日文化不僅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倡導以一種高舉遠慕的心態對跨境民族傳統節日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跨界民族節日活動的魅力和氣魄,它不僅可以滿足廣大人民對節日的實際需求和想法,以此來洗滌心靈,感受民族節日所帶來的震撼,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維系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促進邊境貿易的發展和建設,進一步保障邊境地帶的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1]李曉通,馮強,李開文.西南跨境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體育文化的邊疆治理輔助價值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4):21-25,31.
[2]楊軍.以民族節日大聯歡促進廣西民族團結研究 ——廣西民族區域自治60年歷史經驗研究系列論文之六[J].廣西社會科學,2018,(6):74-77.
[3]李永惠,石劍峰.滇西南跨境少數民族節日儀式的文化創新發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4):1-5.
[4]石劍峰,石裕祖.滇南跨境民族節日、民間儀式的調研與思考[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6,(1):27-33.
[5]黃彩文.從村寨祭祀儀式到民族法定節日:云南耿馬佤族青苗節的變遷與重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5):48-52.
[6]李永惠,石劍峰.滇西南跨境少數民族節日儀式的文化創新發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4).
[7]寸亞玲,劉爽.中老跨境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交流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5):181-182.
[8]陳桂波.云南壯族傳統節日習俗及其當代變遷--瀘西縣法衣村壯族節日民俗調查[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