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微
【摘 要】傳統發展觀把單一的“經濟增長”定義為“發展”,使得其只具有工具理性而缺乏倫理理性,人逐步失去主體性。對自然無限制的索取讓人類自食其果,社會道德淪喪、自然環境惡化這與我們生活的好壞息息相關。本文試圖在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一書基礎上,試探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美好生活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發展;人的主體性;美好生活
中圖分類號:B82-0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223-02
從人類歷史來看,“發展”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進行,人類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從未停歇。工業革命使得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掠奪,使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同時導致人們對物質財富過分追求,發展逐漸出現了價值危機。“德尼·古萊在《發展倫理學》一書中從廣義的價值維度來看待發展的核心問題,把界定美好生活、公正社會以及人類群體與大自然關系作為發展的問題”。[1] 如何抓物質財富又兼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值得全人類反思,而古萊《發展倫理學》一書從人的倫理視角出發,闡述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價值問題,對于我們追求美好生活和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美好生活”的倫理意蘊
古萊認為,“美好生活”的三大要素是最大限度的生存、尊重和自由。只有將三者最大限度地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滿足美好生活倫理價值觀的根本訴求,彰顯全面人性,使之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動力。生存是保證生命得以延續的基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質前提,其延長人類壽命就是發展的目標之一。尊重,也就是對生命的重視,它作為一種人類普遍追求的價值,是指人們自身價值受到他人的認可,沒有違背自身意愿而達到其目的的感受。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獲取尊重是各個社會的普遍目標,發展背后的抉擇都有著同樣的價值觀。古萊認為,“一旦物質福利成為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那么物質上‘不發達的人們就很難感受到尊重了”。[2]雖然在當今社會,物質富足不是贏得尊重的唯一要素,但是只有人民認為通過發展才能贏得尊重,去認可發展是獲得尊重的重要途徑,人民才會不斷地發展和前進。尊重是個人和一個民族、國家強大的精神支柱,它也是各個社會普遍追求的價值目標。自由,其最基本的含義無疑是對生活的追求選擇更多和限制更少。自由的前提就是要有選擇,在有選擇的社會,人人都是平等的,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在選擇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發展致富,擁有足夠財富的人將會比窮人有更多的選擇和服務。顯然,發展是有益于自由的。但與此同時,美好生活也并不是完全取決于物質的極大豐富,他把物質的極大豐富看作是自由的基石。就如,當一個國家處于極落后的一種狀態時,人們想的也只能是溫飽的問題,根本無法涉及自由這一精神高度。因此,古萊認為自由是給人們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能自由地做出抉擇。在選擇機會相等的情況下,發展自己,提升自己,從而使之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這一層面上,古萊將美好生活的內涵升華。
二、發展: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心議題
(一)發展與美好生活的關系
德尼·古萊從發展倫理學的角度看待美好生活,認為美好生活的實現主要途徑是通過發展,發展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實現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倫理價值觀作為德尼·古萊發展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三大價值訴求是全面人性的彰顯,全面人性的提升更是人的主體地位的積極彰顯,它既體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又表現在美好生活實現的過程。發展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于能讓人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二)德尼·古萊美好生活思想評價
德尼·古萊美好生活倫理價值觀的三要素使得發展逐漸走向真正的發展之路,只有將三者(即維系生命、尊重、自由)最大限度地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滿足美好生活倫理價值觀的根本訴求,彰顯全面人性,使之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動力。首先古萊在發展過程中確定了人的主體地位,認為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讓人變得幸福;其次德尼·古萊美好生活思想包含了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的內在訴求,即維系生命——尋求尊重和認同——實現真正的自由。古萊把自由視為發展的重要目標,把發展目標界定為“使人們擺脫來自外在的壓制和束縛而取得自由”。古萊的發展價值觀蘊含著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的內在訴求并且在明確界定發展目標的基礎上,還指出生存、尊重和自由各個目標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辯證的,在不斷矛盾變化中相互作用。
(三)美好生活的實現方式
古萊認為實現美好生活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發展模式的基本選擇;二是發展目標的內源;三是廣泛集中民智。并且,古萊在追求實現美好生活時提出了兩條重要的戰略原則:擁有足夠物質基礎以改善生存狀況和普遍團結的內在要求。他指出,“雖然人類必須擁有足夠的財富以便生活得更美好,但是財富富足并不等于美好生活”。[3]而貧困使人們不能很好地生存和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只有當人們認為發展的目標是維持生命、尊重和自由,那么貨品的范圍才會擴大到基本的需求以外,才能實現“美好生活”。
三、德尼·古萊“美好生活”理論的當下啟示
(一)發展中“人的主體性”作用
“傳統發展觀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發展,把GDP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標準”。[4] 這種重物質輕倫理的發展觀最終可能會將“發展”異化和扭曲,并不是真正的發展。德尼·古萊對發展中的倫理價值進行了深刻反思,他認為人在發展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要實現美好生活就必須解決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使人得到最起碼的尊重,實現人最廣泛的自由。“以人為本”是發展的根本宗旨,這與在發展中要注重“人的主體性”意義是不謀而合的。兩者都是以“人”為中心,凸顯人的價值和主體性地位,從這層意義上看,兩者具有同一性。“好的發展”應該遵循人本性原則、公正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科學發展原則等一些基本倫理原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但也積累了大量的問題和矛盾,發展必須從觀念到實踐進行轉型,以“人本”發展為價值追求,切實解決發展中存在的貧困、貧富差距過大、環境污染等實踐性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美好生活”倫理觀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啟示
古萊將“最大限度的生存、尊重和自由”作為實現“美好生活”的三大要素,當三者最大限度地有機結合在一起,便能實現“美好生活”這一目標。新時代的到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這是因為社會主義主要矛盾與根本任務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變化。“美好生活”是古萊倫理價值觀的根本訴求,彰顯全面人性,使之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動力。古萊的發展觀對所有人群大致為三個目標:一是為各種社會成員提供更多優質生存物品;二是采取某種措施改變物質生活條件以滿足所期望的尊重需要;三是使人們擺脫壓制性奴役而取得自由。古萊指出保護生命、培育尊重以及盡可能使自己取得自由等傳統目標現在就成為評判發展的目標,而不是由發展來判斷這些目標”。[5] 這對于我國在“新時代”地構建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三)“新時代”中國人的美好生活
德尼·古萊從共同的人性、地球和命運三個方面推理出人們會普遍走向團結這一結論。一是從本體論來看,美好生活基于人的共同的人性。古萊認為,在共同人性問題上人們取得一致意見,它也是人類團結的第一個基礎。共同人性要求人們只有團結在一起,人類社會才能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才會產生想過上“美好生活”的同一目標;二是美好生活基于所有人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古萊提出,“地球的整個物質圈都受到同樣法則影響并受制于同樣的命定論與非命定論。”[6]換言之,人類是一個命運的共同體,人類生存的基礎是在這個共同的地球上,人類只有互相依存,互相團結,才能更好地實現生存價值,推動全球發展;三是美好生活基于人類命運的統一。古萊認為,人們具有共同的人性,生活在同一星球,人們就具有共同的命運,每個成員的命運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團結推動全球發展,人類才能過得幸福,才能真正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因此,“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應該是以“維持生命、尊重和自由”為依托的,只有通過全國人民的團結努力才能實現。
四、結語
將“維持生命、尊重和自由”三大要素有機結合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盡管德尼·古萊美好生活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中不乏值得我們借鑒的真知灼見。在德尼·古萊美好生活思想中,從不同的角度闡釋美好生活的內容,指明了美好生活的實現形式。這為我們當今社會構建美好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后,社會矛盾發生變化,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強烈,德尼·古萊的美好生活思想對于我們保障人的尊嚴,實現人的自由、普遍團結和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都有著現實的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力源·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研究[J],2012(04),第1頁.
[2][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M],高铦,溫平,李繼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第52頁.
[3][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M],高铦,溫平,李繼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第63頁.
[4]劉力源.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研究[J],2012(04),第21頁.
[5] 劉力源.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研究[J],2012(04),第10—11頁.
[6][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M],高铦,溫平,李繼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