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莉
【摘 要】本文對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協同育人機制的發展進行思考。針對目前法學專業協同育人體系運行存在的協同育人教學定位模糊、教學缺乏特色、教學空間有限等問題,提出貫徹國家法治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升級法學專業培養計劃的制訂實施、強化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落實“雙師制”加深與實務部門人才互動、以協同育人理念推動法治人才培養等法治人才培養背景下協同育人機制發展思路。
【關鍵詞】地方院校 ?法學教育 ?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C-0112-02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提出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為高校法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即“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法學實踐教育,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為了推進法學教育轉型、強化法學教育服務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地方院校應以此為導向探索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積極實踐,改良和創新法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著力打造和培養符合法律職業社會需求,具有法律實踐操作能力的卓越法治人才。
一、目前法學專業協同育人體系運行存在主要問題
(一)協同育人教學定位模糊。許多院校在各方缺乏原動力背景下,未能打破“體制堡壘”,缺失協同育人理念或是對協同育人教學簡單機械安排,與協同育人單位缺少溝通與深入合作,未能明確院校與業界對育人的定位和投入,被動安排或敷衍接受實務部門兼職教師交流任務,使“客座”流于“客套”,“兼職”化為“兼而不教”,沒能建立協同育人共同體,挖掘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協同育人巨大潛力。
(二)協同育人教學缺乏特色。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合格的法學專業學生,應使其具備獨立的解讀分析法律并能用以解決糾紛的能力和方法。許多院校在培養法學人才時,未能根據目前時代特色以及當地社會對法科人才的現實需求,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流于形式和簡化于實習活動中,忽略了整合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才資源,發揮行業與專業合作發展共同點,探討當地法科學生職業能力優劣缺失和提升以共同協作創新培養目標。
(三)協同育人教學空間有限。過去兼職教育囿于各種師資、資源限制,傳統兼職教師基本停留在講座、案例講解或是培養學生律師業務技能等單一教學內容中,學生們只能進行少部分課程知識的學習、實踐,實踐性較單一,并非每一個法科學生都能進行完整的法律職業體系化訓練。
二、法治人才培養背景下的協同育人機制發展思路
(一)貫徹國家法治人才培養指導思想。高等法學教育的協同創新育人模式,應當與當前國家、地方和社會發展要求緊密結合,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高等法學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將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與專業知識水平并重,在理論與實踐教學活動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來開展法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實踐。
切實貫徹教育部、中宣部《關于認真做好馬工程重點教材使用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統一使用馬工程重點教材的通知》的精神,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的推廣應用,組織教學團隊參與馬工程重點教材的培訓與學習,以點帶面,推動馬工程重點教材任課教師對普通老師、非重點課程的幫傳帶。積極設立法律職業倫理、政治學、律師制度與實務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及專業操守能力,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思想、法治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核心要義的學習和理解,把法學課程體系與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銜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材、帶進課堂、融于意識,堅定師生的理想信念。
(二)升級法學專業培養計劃的制訂實施。吸收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理念,以培養法律實際能力為主線設計培養方案,在培養計劃中建立理論、實踐、素質三大培養體系,強調專業理論課程適用、夠用;實踐課程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結構合理,操作科學;素質教育融合內化,貫穿全程。優化法學學科基礎課程與基本技能模塊、專業領域課程與核心技能模塊、專業技能操作實踐模塊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質模塊的建設,達到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整合。將思政教育、職業倫理教育、法律專業教育、人文科學教育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創新專業課程設置,加大開設法學人才實踐課程力度,從數據調查、協同育人部門和法律職業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法律崗位(群)所需的綜合能力與相關專項能力,突出學生法律實務和法律素養能力培養。
重視教學和實訓平臺的共建,搭建“理論教學+模擬實訓+法律援助+法律職業素養”綜合培養平臺,形成“法學教師+實務專家+學生”為架構的聯合教學模式,建立“德法兼修、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與機制,以大量實務導師與校內教師共同參與實踐課程設置與教學引導學生順應應用型、復合型法治人才培養目標。
(三)強化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法學教育教學改革必須繼續,深入地與實務部門聯合實施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展任務,加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以符合法律職業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發展多樣化教學實踐平臺建設,將提升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綜合能力放在教學目標首位,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對學生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以及法律實務技能提升訓練,實現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深度銜接的教學目的。
繼續加強集專業教學、專業實訓、實驗教學、課外實踐及社會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完善模擬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診所、立法研究評估與咨詢服務基地等平臺內服務機構的運行機制和相關資源共享,以高校教師、實務部門專家師資力量為依托,學生實踐研究、幫扶援助為主干,“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為培養政治信仰堅定、職業道德高尚、知識結構合理、實踐技能過硬的卓越法治人才創造條件。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從基層和基礎法務工作開始體驗,正視社會弱勢群體社會性問題,從中獲得強烈情感共鳴和深刻的人文情懷,兼具社會公益心;并讓法科學生熟知社會民情、基本國情,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素養和對基本國情、民情的深刻了解,實現法學教育和法律援助兩項職能,達到教育目的與社會效益雙重目的。
(四)落實“雙師制”加深與實務部門人才互動。積極落實推進雙師型隊伍建設,積極探索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充分實現“雙師制”教師互聘,勉力協同建設由校內教師和司法部門兼職教師組成的多元化師資隊伍,不斷提升法學專業教師團隊素質,在院校與法務部門間明確兼職教師的聘任和薪酬制度,積極吸收更多非“雙千計劃”兼職實務專家參與實踐平臺活動,建立雙導師的分工和合作機制。讓“走出去”掛職的校內教師參與實務部門工作、合作交流提升法學實際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讓“請進來”協同教學的實務部門專家指導實踐教學,實現實踐教學活動的體系化職業化。
利用綜合性人才培養平臺協同實務部門合作開展實踐教學。一是通過合作指導、共同培訓、教學交流等方式提升校內教師教學方法及其運用水平。二是以觀摩、庭審、學術沙龍、案例實訓、技能競賽、模擬法庭、法律援助等專業活動帶領學生把課堂上的法學知識轉化成為實踐中的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為學生學習、科研、實踐等方面提供充足的指導,真正實現協同育人雙重目的。
“法學教師+實務專家”合作優化實踐型專業課程及實訓活動,應把探討學生需要學習解決的問題放在首位,合理安排校內、外老師介入的時間和內容等,由司法實務部門的老師講解學生操作過程的得與失,讓學生明白自身不足;由實務部門的老師介紹個人工作經驗和技巧、要求,拓展學生的技能應用視野;由校內老師講解理論知識如何與實務老師的工作經驗和技巧的銜接,提示學生需要補充的知識,保證學習實訓取得應有的效果,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質。
(五)以協同育人理念推動法治人才培養。法治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的社會化工程,需要凝聚社會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教學與實踐要相長,學生參與社會法律實務,在實踐中提升法律綜合素質;將法治工作者請進學校,把法治工作中的豐富經驗和代表性案例引進課堂,在堅持法學專業教育的同時,將法治信仰和職業道德、素養教育融入專業教學過程中,德法兼修,情境結合,使學生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完善法治人才培養。
學校與實務部門協同育人,必須堅持專業建設是基礎,人力資源是關鍵,協同合作是方向的發展理念。重視法學本科專業建設和加強雙師制團隊建設,做到校內教師與校外教師教學同步、法律知識與法律技能學習同步、理論前沿與實踐前沿交流同步、法律職業意識與職業素養培養同步,方能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6號[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9/s6550/201810/t20181017_351892.htm,2019-01-26.
[2]米莉.德法兼修培養卓越法治人才——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訪談錄[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7)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