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穎 姜仁建

摘要上海市閔行區汽輪小學在數學教研組建設過程中,基于教學教研中的共性問題,重塑“教學研究要促進學科教學與學生生命聯結”這一價值理念;并以課型研究為突破口,通過骨干示范引領、集體深研實修、提煉典型經驗等舉措,推動研究的日常化、制度化、精品化;同時通過建立區級教研訓基地等校際聯動研修網絡,推動研究成果的輻射與共享。開展課型研究不但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教研工作水平,也使教師們獲得了真實意義上的生命成長。
關鍵詞教研組建設;課型研究;現場學習力;“教結構·用結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9)10-0013-03
開展教研工作是教研組建設的核心任務。當前我國中小學中教研工作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但是如何找好研究突破口并持續推進,以提升教研工作的效果和品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上海市閔行區汽輪小學(以下簡稱“汽輪小學”)是一所與共和國同齡的學校,初為工廠職工子弟學校,1997年轉制到閔行區教育局。多年來,汽輪小學注重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精品教研組,并通過多樣化的研修活動,不斷引領教師基于日常教學中的“真問題”開展“真實踐”和“真研究”。尤其在我校數學教研組建設過程中,我們緊緊抓住課型研究這一突破口開展持續研究,不但有效提升了教研工作水平,也使教師們獲得了真實意義上的生命成長。
價值定位決定著行動導向。以教研組建設為例,在開展工作之前,我們勢必要對教研工作的根本價值,各學科的教育價值及其能夠發展人的哪些素養等本源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否則就缺少了有效的價值引領。2009年,我校曾對教師的教學問題進行查擺,發現絕大部分教師的教學過程設計依然圍繞著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進行,而很少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來指導實踐。教師們也經常會上各級各類公開課、比賽課,但由于這些課是經過反復試教、精雕細琢的,脫離了日常教學的真實性,因此難以在實踐中推廣并促進日常教學的改進。
此外,通過反思我們還意識到:在已往的教學中,教師更多是圍繞“教學點”展開備課和教學,而缺乏對知識結構的深層認識。在教研工作中,側重點也往往是研究一節課如何上、如何設計教學過程,而對于為什么選擇這個內容、這一節課的研究要解決什么問題、對師生的成長有何促進作用等本源性問題,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對研究內容價值思考的缺失和對知識結構把握的割裂,使教師們過多關注零散知識的理解應用、授課過程的完整精致,最后的結果是教師只能上出“一節好課”,卻不會上出“一類好課”;學生會用好“一個知識”,卻用不好“一串知識”。最終導致學生認為數學是一門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課程,學科育人價值自然無法得到發揮。
新課改背景下,學校的教學工作需要幫助學生養成主動發展的意愿、結構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對于研究方法的把握、思想文化的感悟以及各學科獨特思維方式的形成。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勢必要改變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教學軸心的觀念,努力向每一節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轉化;改變學科教學與學生成長需要割裂的誤區,認真分析、把握各學科對于學生成長的獨特價值,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重組,最大限度地實現書本知識與學生經驗世界的聯結。
理念達成統一后,當時我校數學教研組遇到的主要困難就是教師們理論素養不高和實踐反思重建意識及能力差等問題。為此,我們帶領教師圍繞“提升現場學習力”和“提升校本學研力”加強系統學習,將理論融匯于日常“學-思-行”和“實踐-反思-重建”等研究性變革實踐中。經歷了價值重塑與隊伍錘煉,教與學方式的轉變自然成為教研組關注的核心問題。考慮到前期教研組已經積累了大量成熟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例,但還未充分挖掘、放大這些典型課例的研究價值,于是我們選擇以課型研究為突破口,攻克教學改革難點。
1. 組建骨干團隊,先期示范引領
“課型”是結構化的教學目標、結構化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內在有機組合關系的總稱。每一課型都包含對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方法以及評價方式等要素及其關系的整體性理解。[1]課型研究是改進教學方式的重要抓手,它能夠幫助教師對某一類課型的育人價值、教學過程結構、推進邏輯以及教學原則等進行整體把握,從而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和課堂教學的轉型。
我們開展課型研究的第一步是成立核心骨干團隊。核心骨干團隊先是對數學教材進行深度研讀,基于教材某一領域或某一單元知識結構的內在關聯進行整體梳理和系統長段策劃,跳出已往知識點教學的認識框架,努力從更深層次認識和開發知識間的內在結構并使之產生聯系,從而使課型研究從已往的“點狀”研究逐步進入整體策劃。
在此基礎上,核心骨干團隊主要圍繞“小學數學學科‘線·面·體類結構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展開課型研究,這其中既有骨干教師的參與,也有教研員的“下水課”,同時分不同層面開展課堂教學課型展示活動。在此過程中,我校數學教研組逐步摸索出一些課型研究方法,并且進一步辨明了課型研究的價值與方向。
2. 集體深研實修,推動教學轉型
經過骨干教師的示范課型展示后,我們開始引導更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索展示,將課型研究具體化到日常教學中。同時,我們將所有骨干教師的優質課型、課例進行梳理匯總,形成可以學習模仿的“范本”。教師們有了可以參照和比對的榜樣,對課型研究的認識開始不斷更新。
這一階段,教研組主要通過“四定、三段、五意識”開展研究。所謂“四定”,就是定人(課型執教教師)、定向(梯隊人員培養方向)、定時間(課型研討日期)、定主題(課型研討主題)。“三段”,第一段是研究前確定研究主題;第二段是過程中經歷第一、第二、第三棒的集體備課和展示以及反思重建的過程,最終形成比較完善的課型;第三段是在研究后,主要是經過集體反思、專題研討形成案例或數學資源庫。“五個意識”,是指教師在課堂上要具備“開放意識、互動意識、資源意識、提升意識和結構意識”。
與此同時,我們還以課型研究中的問題記錄與分析為切入點,要求教師進行自我剖析,共同研究教學改進方法。為此我們開展了“四通”行動,即“通備課通學情,通聽課通課型,通研討通問題,通設計通評價”,以典型課例和專題課教學教研為媒介,結合本組實際開展教學研究。同時在華東師范大學吳亞萍教授的指導下,我們認識到,要能夠從學生素質養成的長遠意義上去備好一類課,上好具有關聯意義的每一節課,依據學生是否有素質養成來評課。教師們通過一次次的磨課、聽課、評課活動,教學水平明顯提升。
每次課型展示后,我們還會組織教師開展基于課型教學反思的學習交流與分享,在此過程中對反思要點進行逐條內化。我們還開發了課堂教學反思評價表,要求教師仔細對照進行反思;并邀請專家、教研員、骨干教師輪流主持并承擔解讀和指導,幫助教師形成課型反思的內容框架、思考路徑、要求指向。在對話交流中,我們倡導“講真話、擺真問題、提真建議”,多講問題和缺點,少講長處和優點。通過一次次的交流對話、思維碰撞,教師們對課型研究的認識不斷走向深入。
3. 提煉典型經驗,打造教研品牌
經過一次次的課型研討展示后,數學教研組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課型,此時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提升,并擴大研究應用范圍,進而形成學科教學變革的特色與品牌,就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為此,數學教研組圍繞課型研究中存在的共性、典型性的“點”展開長過程的專題反思,并提煉出具有推廣價值的教學范式。
例如:在“形概念”課型研究中,我們發現幾位教學骨干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關鍵詞:結構,提出要“教結構、用結構”。即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把某一領域教學內容的起始或單元的起始課看作“教學結構”階段,后續的看作“運用結構”階段。在“教學結構”階段,教師要善于運用探究方式,讓學生從現實問題出發,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現和建構知識,充分感悟和體驗知識間具有內在關聯的結構性存在,逐漸形成學習方法結構;而在“運用結構”階段,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運用學習方法和步驟結構,主動拓展掌握與“教學結構”類似的相關知識。
以“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教學”為例,我們以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為“教學結構”階段,努力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結構;以三角形、梯形及其他圖形面積計算教學為“運用結構”階段,引導學生運用方法結構進行主動遷移和類比創造。在此過程中,教師借助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教學,幫助學生對面積的大小及其相應的度量單位建立整體認知,把握平面圖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間的內在關聯,使學生在掌握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同時真切體悟滲透其中的轉化思想(化未知為已知),由此開發和提升了學生的類比模仿等創造能力,并幫助他們建立起關系分析的思維習慣和方式。
那么對于“教結構·用結構”這種教學范式,我們如何對其進行更加清晰的界定?在做課型推廣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在不斷追問和思考下,我校的《小學數學“形概念”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指導手冊》產生了。數學教研組的教師們從2013年7月正式策劃,從列出提綱到選擇課例,利用寒暑假時間反復推敲、構思、修訂,前后經歷了整整三年。
十年來,我校數學教研組以“理論學習、集體備課、課堂教學研究、專題小結”為基本研究路徑,重點圍繞“計算課型”“規律探究課型”“形概念課型”和“統計課型”,摸索出課型研究方法,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轉型。在此過程中,教師們對課型的育人價值、資源的生成利用、課堂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提升點都逐步清晰,并形成了舉一反三的教學轉化能力。同時教師們開始突破對于“課型”意義的探究,關注從單元視角整體把握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與每個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關注年段、學段橫縱之間的整體性建構,以及不同學科間的育人價值開發及實踐邏輯等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引領教師不斷走向研究的深入和生命的自覺。

在開展課型研究過程中,我校數學教研組還注重通過校際聯動,不斷擴大研究范圍,提升研究成果的輻射力。2011年2月,我校數學教研組成功申報閔行區小學數學教研訓基地,同年9月又成立了“新基礎教育”生態區(是指以“新基礎教育”合作學校<合作學校是“新基礎教育”特質最為明顯,發展水平最佳的學校>為組長學校,與周邊十多所成員學校結成生態群,將“新基礎教育”成果輻射到成員校,實現所在區域學校共同發展的生態式做法)。在此基礎上,數學教研組采用“走出校門,聯動研修”的方式,成立數學研究核心團隊,把研究落地到各個成員校,通過指導、磨課、實踐、反思、重建等方式,以成熟課型帶動區域內學校共同發展。我們還以生態區建設為核心研修網絡,重點圍繞“小學數學學科‘線·面·體類結構的教學策略研究”展開實踐研究,從項目驅動到自主創生,不僅將教學研究改革的著力點放在研究之事的達成上,還放在了教師團隊的發展壯大上。
在此過程中,數學教研組也達成了三個發展目標:一是連續兩年被評為“區優秀教研組”,并形成校內互動、校際聯動的深度融合共生的研修生態;二是積累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改革課型,將研究過程中呈現的經驗和案例匯編成冊,作為各梯隊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手冊;三是實現研究方式的重心下移,有向開放,形成了教師梯隊整體推進的格局。未來,汽輪小學將進一步推動教研組研究的日常化、制度化、精品化,在提升自身核心內生力的同時,達成個體與群體的互惠共生、學校與區域的協同發展,使“研究著工作”成為教師的生存狀態,并不斷實現新的突破與超越!
參考文獻:
[1]卜玉華.課型研究:架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J].人民教育,2016,(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