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機器人檢查可代替腸鏡
腸鏡是一種侵入性的檢查方法,令很多患者都苦不堪言。近日,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者們就設計出了一種用膠囊包裹著的微型機器人,讓檢查腸道變得更輕松。為了操縱微型機器人,研究者們開發出了一種稱為智能磁力操縱的技術,基于磁體可以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原理,穿過患者的機器人臂上的一系列磁體與膠囊內的磁體相互作用,輕輕地通過結腸操縱它。磁力是無害的并且可以穿過人體組織,從而不需要機械臂和膠囊之間的物理連接。另外,人工智能系統能夠確保光滑的膠囊可以正確地定位在腸壁上,以獲得最佳質量的微超聲圖像。可行性研究還表明,如果膠囊脫落,系統將指導膠囊回到所需位置上。該研究證明智能磁控操作是一種有效的技術,可以指導微超聲膠囊在人體內部進行有針對性的成像。有專家表示,我們離提供對患者來說舒適、精確且經濟有效的檢測方法又近了一步。《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
能識別語音的可穿戴設備來啦!
如今,手機上很容易找到語音識別功能,但是如果不依靠手機,該怎樣識別聲音呢?來自韓國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靈活且可穿戴的振動響應傳感器,當該傳感器與頸部相連可以通過頸部皮膚的振動精確地識別聲音,并且不受環境噪聲或聲音的影響。傳統的振動傳感器通過空氣振動識別聲音,并且由于機械共振和阻尼效應靈敏度降低,不能定量地測量聲音。因此,環境聲音或口罩等障礙物會影響其語音識別的準確性。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開發的這種利用皮膚振動加速的振動傳感器。該裝置由超薄聚合物薄膜和帶有微孔的隔膜組成,可通過測量皮膚振動的加速度來定量感知聲音。他們還展示了該設備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可以在沒有振動失真的情況下準確識別語音,并且在佩戴口罩的情況下音量非常低。研究者表示,該設備可以進一步擴展到各種語音識別應用,例如電子皮膚、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等。《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迷你腫瘤”幫頭頸癌患者試藥
頭頸癌是一種易復發的侵襲性的癌癥,患者往往在接受多種令人痛苦的療法后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種。因此,有研究者培養出了“迷你腫瘤”,希望能更好地了解這種復雜的疾病。來自荷蘭的研究者們在提取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的腫瘤組織后,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了腫瘤類器官。除了能讓醫生更好地了解頭頸癌之外,這些類器官還能在不給患者帶來負擔的情況下測試新的治療選擇,比如讓類器官代替患者接受放療和化療。目前為止,化療是治療頭頸癌時的常用療法,但一些患者并沒能從這種療法中受益。而在實驗室中,研究者可以同時測試許多不同的藥物,看看患者的腫瘤類器官將如何對藥物做出反應,這樣的測試將有助于他們選擇為每個患者提供合適的治療。(Scienc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