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鑫


自由玩耍的暑假已成為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各種夏令營、暑期班、興趣班、海外游學把孩子們的暑假占得滿滿的——沒有一個家長希望孩子落在別人后面。面對這么多選擇,家長們又開始焦慮了,該怎么給孩子安排好這個暑假呢?
案例1:別人家孩子有的,你的孩子也要有?
趙紅的兒子今年上初二,學校組織了暑假留學交換項目,去英國十幾天,費用近4萬元。趙紅雖然覺得費用太貴,有點舍不得,但是他們班一半同學都報了,不去的話,孩子多沒面子,同學該多瞧不起他?而且,游學路線是去英國名校參觀學習,怎么也能開闊視野,還對英語口語有所幫助。除此之外,她還為兒子安排了3門“一對一”補習班。她也很心疼孩子,但是對學習這件事,她一點不敢怠慢:“多花點錢沒問題,但是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已經成了趙紅最常拿來自我安慰的話。無獨有偶,據杭州當地媒體報道,一名六年級小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英國游學活動,這是他第一次出國。家長表示這次是“被逼急了”,“現在才知道,兒子小學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
案例2:燒不起錢的暑假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抱怨自己月薪3萬,家里大頭開支由老公負擔,可一個暑假孩子就要花掉了35000元!這些錢究竟都花在了哪里?我們先簡單來看一看:出國游學:女兒去一趟美國游學,10天花費20000元;家庭保姆: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各種培訓班:英語、奧數、作文培訓費6000元;假期興趣班:2節鋼琴課/周,200元/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總計:35000元。月薪3萬,在北上廣都不算少了。可現在這樣一算下來,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孩子的暑假花費呢。還有不少家長反映,暑假里,孩子的聚會特別多,聚餐、K歌、周邊游等消費,當然是家長買單。“孩子之間是輪流做東,輪到自己孩子請,又不能不支持,否則顯得太寒酸。”有的孩子還反過來勸父母:“舍得掏錢,才能交得到朋友”。這個“暑假季”,簡直就是“燒錢季”!
家長間的“同輩壓力”
案例1和案例2中的這些家長為什么這么焦慮?說到底還是一種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指的是同輩人之間在互相比較中產生的壓力。這個詞大多用在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他們會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同輩之間的差異,在意他人的眼光,希望自己能夠融入集體中去,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但事實上,這種壓力也會體現在家長身上,且主要來源于這六個字——“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出國旅游,自己也為孩子籌劃出國旅游;別人給孩子報了興趣班,自己也給孩子報興趣班……總之,不能落后于別人,不能讓孩子受委屈。孩子過一個什么樣的暑假已不再是一家人的事情。就像在劇場看戲,前排的觀眾站了起來,后排的也不得不跟著站起來,家長們個個都感覺身不由己、無法淡定。
選擇未必只有唯一
毫無疑問,每個家長都想把最好的留給自己的寶貝,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安排,而不要逼迫自己去選擇最好的——海外游學負擔不起,可以選擇線上英語課;保姆費用太高,可以考慮讓孩子過一個不同的暑假:跟姥姥、姥爺,或爺爺、奶奶回老家,換一個不同的環境生活一段時間,交一些新的朋友,聆聽聆聽家族的故事,這些都是今后孩子認知社會、積攢人生經歷的好素材,未必比出國游學效果差。學習班或興趣班,精選一兩個重要的,其他不妨去網絡上找找,有很多豐富多彩又價廉物美的網課或免費教程。同時,還是應該多留點時間給孩子休息和娛樂,逼得太緊,未必效果好。最重要的,還是能盡量抽出時間來多陪伴孩子。
理性消費,量力而行
另一方面,父母的習慣時刻影響著孩子,理性消費應該從父母做起,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攀比。孩子的暑假消費,要與家庭經濟狀況相匹配。燒錢燒出來的“奢華”暑假,孩子不僅未必領情,也許還會認為錢來得太容易,沒必要珍惜。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帶孩子跟自己上一天班,讓孩子了解自己每天辛苦工作的情景,了解父母賺錢的不易。
案例3:課外班,要不要報?
斯斯兒子四歲半,下學期開學就上中班了,斯斯開始有些坐不住了:她家小區不算學區房,如果等著劃片小升初,說不定趕上最差的學校,師資不行,同學也都是附近民工的子女,孩子的前途肯定就耽誤在了起跑線上!這樣的想法讓她坐立不安。她打算從暑期開始,給孩子報班上課,好好學習2年時間,爭取考個好的私立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一個不能少,最好再來個興趣班,興許報考的時候還能加分。音樂還是美術呢?斯斯想到自己小的時候就特別想學畫畫,無奈當時沒條件,所以打算給兒子報個美術班。和斯斯相反,斯斯老公完全不贊成給兒子報這些輔導班、興趣班,他對斯斯說:“這么點大的孩子就應該放出去玩,咱們小時候都是放養,現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嗎!而且很多研究都已經說明了,早教對孩子根本沒有用,說不定還會起到反作用,反而讓他對學習沒興趣了!”
案例4:興趣班也是一種投資,怎么投才靠譜?
李欣然在女兒上了小學一年級之后發現,班級里的孩子都有“特長”。之前一直堅持“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的她也開始慌了。孩子很喜歡音樂,但是班上學鋼琴的孩子大把大把的,學古箏的就少多了,女兒學習古箏,也能接受一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老公商量后決定在暑假領女兒去報個古箏班,離家近的一個藝術培訓機構,一對一,一堂課大概是45分鐘200塊錢。他們又比較著看了離家遠一些的少年宮,不是一對一,學費也便宜不少。試聽課上,女兒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李欣然和老公有點犯難,到底給她報哪個?而且一把古箏,不同檔次價格差距也不小,最次的也得兩、三千吧?到底花多少錢合適?萬一孩子上兩天沒興趣堅持不下去了,這筆錢不是白投了?
家長,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和斯斯、李欣然一樣,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產生過這樣的念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孩子從幾個月大時就開始上早教班;學前時,上各種特長班;中小學時,上各種輔導班,想讓孩子在起跑線上領先幾分。其實,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各種知識的積累,不是各類輔導班,也不是各種物質條件,而是家長。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起跑線。同一個班級,同樣的年齡,不同的孩子,注意力問題、素養問題、專注度問題、對學習的態度問題等等,表現出來的差異性不是在教室里形成的,而是在他們出身的家庭里產生的。換而言之,他們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同,他們的起跑線就不同。
興趣班是家長的一筆教育投資
選擇興趣班對于家長來說不是單純的興趣,雖然我們不需要有立即的經濟回報,但我們在潛意識里把這份期待放在了未來,它給孩子未來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家長為孩子進行投資的時候,短期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獲得專業指導和技能。另一個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的滿足感。其他收獲,比如藝術熏陶。
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主
爸爸媽媽就是與孩子最親密的看護者,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興趣班之所以叫興趣班,是因為它能夠發展孩子的興趣并轉變成可貴的品質和技能。所以在報興趣班的時候,可以首先問問孩子自己的意見,然后多想想自己家的寶貝平時喜歡干什么——是喜歡唱歌?喜歡涂涂畫畫?還是喜歡運動?不能像斯斯一樣,靠拍腦袋來決定給兒子報什么。
基于孩子的發展水平考慮
家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最好基于孩子的發展水平。對于案例中斯斯的兒子來說,四歲半的他尚處于幼兒時期。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也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而應該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如何進行正確投資?
● 不用提升技能就可以培養出來的興趣,,盡量不去興趣班。雖然說有些興趣需要技能支撐,但更多的興趣與技能無關,至少可以說在童年階段可以與技能無關。這類興趣的發展靠的是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比如:畫畫、閱讀、天文、生物、地理、詩詞、攝影、廚藝等等。不需要的,就堅決對興趣班說不。
● 要對試聽課有心理預期。試聽課一般是促使家長決定投資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會給家長一個孩子非常喜歡、接受度很高,且孩子會一直保持這種熱情的錯覺。這一點家長事先要有心里準備。
● 選興趣班,家長應該著重考慮:孩子擅長、有天賦,老師要有經驗,離家盡可能近,其他成本盡可能低(教具或裝備可從入門級買起,如果孩子真的喜歡并堅持得很好,后期再增加投資也不晚)。其他需要考慮的還包括: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不擅長,是不是該花時間去改善?給興趣留多少空間,給改善留多少空間?是改善給孩子帶來的收益大,還是興趣給孩子帶來的收益大?是自我改善好,還是需要外力干預?
● 如果真不合適,就及時止損。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投入無法收回的成本。一旦報了某個興趣班,發現孩子或大人不認同教學理念、方法,或者孩子壓根不喜歡等等,已經投入的金錢和時間就是沉沒成本。因為這份錢已經投資,無法追回。如果繼續堅持下去,只能浪費更多資源,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止損。對于藝術和體育類的項目來說,即使只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或品質,也要認清孩子是否具備相關的條件,如果孩子實在不喜歡,或者不適合某個項目,那么及時止損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然后嘗試著去發覺和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