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從醫學的基本原則來說,醫患共同決策應當是醫生跟患者共同決策,但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患者被動地稀里糊涂地被排除在自己生命和健康決策權之外,特別是關于腫瘤這件事。
現在很多患者要治療,實際上是家屬決定要他治療,而不是患者主動要去治療。實際上對患者的康復非常不利。其實,如果跟患者談明白,大家都會全力以赴去考慮怎么治療。談不明白有兩種可能,一個是病情還沒有明確、還在疑似的檢查階段,患者容易把這個問題想嚴重了;還有種可能,明明是早期或者中期,家屬躲躲閃閃,覺得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患者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到了晚期,已經很嚴重了?如果真是晚期,既然患者時間不多了,是不是可以給他更好的生活質量?別把剩余的這點時間都變成了全家的互相猜疑、互相躲閃?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從吃到住,很多時候是完全沒有自主權的。
在臨床上,有一些患者家里環境寬松,患者生活質量各方面狀態也非常好。有個在我這里看病的腫瘤晚期患者,是位90多歲的老先生,他的家屬就非常放松,患者也沒有任何癥狀,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看看報紙、寫寫字、讀讀書,在家活動活動,雖然90多了,但行動非常自如,思維也很敏捷。這種狀態下,你說他活到一百歲,完全也是有可能的啊。還有一位肺癌晚期的60多歲老太太在我這里吃藥調理,家屬也非常好,跟她說:“沒事,你該干嘛干嘛。”家里人也非常放心。四年過去了,還是活得挺好的。
但如果他們的家里人說:“唉呦!你不行了!不能到處走!你必須要做治療!”那可能老人也真的就很快不行了。他沒有生活的信念,完全是被動的,你們讓我做什么就做什么。這樣的患者,最后結果都不是太理想。十幾年前我曾經治療過一位患者,卵巢癌晚期。當時ca125(腫瘤標記物)達到1萬以上了,化療以后體質很弱,吃中藥那段時間體質恢復得很好,可以逛商場了。這時候家屬聽說有一種化療藥對卵巢癌非常有效,但是很昂貴,家里人賣了一套房子,全身心地給她治療,三個月以后,患者還是死亡了。
所以,現在很多家屬實際上沒有考慮過患者,認為他們為患者做的事就是為患者好。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患者,你會怎么想?很多家屬想著怎么盡全力給患者醫治,實際上沒想過,盡全力醫治的前提,首先是患者要舒服,要生活質量高,要生活自然。尤其是如果患者本來已經處于相對老或者弱的狀態下,就算他有些方面需要周圍人的幫助,但他對自己生命的主動權,我們不應該剝奪掉。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你控制了患者的生活,不去尊重他,給患者內心的打擊和壓力也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