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 宋之克
摘?要:知識產權在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先導和保障作用,自主創新也促進著知識產權規模和質量的提高。2019年1~11月中國發明專利申請123.8萬件,企業占比達64.7%,企業已經成為推進知識產權工作的主體。如何管理好知識產權?如何能夠產出高質量、高價值的知識產權?本文從競爭的視角探討企業應具備的三個知識產權意識,以引導企業知識產權能力提升。
關鍵詞:知識產權?專利情報?專利布局
一、企業在知識產權管理中常見問題
(一)知識產權戰略缺失
國內高新技術企業已制定或正在考慮制定本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的比例不高,中小企業比例就更低,大部分企業未制定知識產權戰略,由于沒有戰略高度的規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存在目標性不強,人員投入不足、系統性差,知識產權整體質量不高,侵權風險大等問題,威脅著企業的經營發展。
(二)知識產權情報利用不足
國內企業在研發工作中,專利情報利用較晚,有些公司雖然在研發早期就將知識產權工作介入,但在實際運行中,工作缺乏體系,僅在對應的節點開展一些較為簡單的專利分析工作,很多企業缺乏完善的專利信息資源。
(三)專利申請缺乏競爭性布局
國內大部分企業專利申請計劃整體均以研發人員根據技術創新自己判斷,缺乏相關情報信息參考,同時核心技術組合保護力度不夠,往往僅對已采納的技術進行了單件專利布局保護,而未采取任何相關變形技術保護,后期被競爭對手有目的性的規避模仿后,單件專利完全失去保護意義。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知識產權市場意識不夠
中國知識產權事業經過40年發展,企業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的基本意識,但大部分企業對知識產權的認知仍停留在科技政策利用層面的被動認知層面,例如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科技成果鑒定、各類科技成果獎申報等對專利等知識產權的要求,他們往往把知識產權看成可有可無的附屬品。把知識產權當成資產運作的很少,將知識產權作為高階形態的市場競爭工具的企業鳳毛麟角。
(二)知識產權情報意識淡薄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報道,全球每年發明成果的90%~95%都可以在專利文獻中查到,而其他科技資料中僅能反映越5%~10%,據WIPO估算,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專利信息,可使企業研發工作的技術開發周期平均縮短60%,節約科研經費40%,很多企業在科研開發工作中沒有有效利用知識產權信息,存在著低水平重復研究現象,造成了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甚至引起侵權糾紛。
(三)知識產權的戰時意識不足
知識產權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企業要樹立知識產權戰時意識,知識產權戰爭隨時打響。當前企業戰時意識不足,沒有時刻緊繃知識產權這根弦。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企業經常面臨突如其來的知識產權訴訟,困境中往往束手無策,一敗涂地。
三、強化知識產權三個意識,構建企業知識產權組合管理
(一)注重知識產權市場意識導入,知識產權戰略與商業戰略有效融合
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不僅僅是專利申請和對其專利權的維護工作,更多應當實現對所擁有專利進行宏觀全局的把握和運營。專利管理必須與企業商業目標有效融合,基于商業目標的實現,利用企業的技術目標來實現企業的商業戰略目的,而專利組合管理的定位就是最直接地服務于企業商業戰略,并根據商業戰略來調整企業的專利組合管理具體實施方式,企業必須在明確商業目標機會的前提下開展專利技術開發策略。
(二)強化知識產權情報意識,專利情報嵌入研發全流程
研發工作與專利情報工作要有機結合,共同推進。在研發立項前,對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情況進行調查,摸清技術領域專利分布情況,對相關領域的背景技術和技術路線進行仔細分析研究,找出能夠借鑒和參考的內容,以節省研發時間,降低研發風險。在研發過程中,一邊研發一邊與參考專利文件進行對比,確定可能存在的侵權風險,從而在研發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回避設計或采用替代的技術方案。研發完成后,需要進行技術成果的侵權風險復查,對相關領域的專利進行更加全面地檢索,對之前沒有分析過的專利進行補充分析,以全面評估技術實施后可能面臨的侵權風險。
(三)樹立知識產權戰時意識,開展競爭性專利組合布局
專利組合保護與前期的技術開發工作緊密相連。在項目立項前期,通過專利情報了解競爭對手專利組合情況,結合企業自身研發技術方案,設立專利布局規劃。研發過程中,根據專利布局規劃結合技術方案調整情況,適當調整專利申請策略,同時開展專利申請工作。研發完成后,在對相關領域進行全面專利檢索復查基礎上完成專利補充申報。基于競爭性開展專利布局,例如在競爭對手布局較多,而自己布局較少的領域可采取先有數量后有質量的策略;在競爭對手布局不多,而在本身專利布局強度較高的領域,可從成本考慮進行相對應的質量控制。
四、結語
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培育知識產權能力是企業長期面臨的研究課題,企業必須圍繞增強知識產權的市場意識、情報意識和戰時意識扎實開展工作,真正發揮知識產權在市場競爭中的工具作用,這樣知識產權才能真正為企業的國際競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