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嘉 沈木燕
摘?要:扶貧工作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大事,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精準扶貧”工作的迅速落地,是減少貧困、消除貧困的基礎保障,是加速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斬斷扶貧、實現貧困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教育與扶貧工作之間具有最為持久性的聯系。本文通過簡述教育扶貧中面臨的主要困難與改進措施,淺析如何以教育助力精準扶貧,騰飛“中國夢”。
關鍵詞:志愿服務?教育扶貧?困難?措施
一、教育扶貧的活動現狀及意義
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強化責任擔當,完善支撐體系,加大政策傾斜與教育資金投入,為貧困地區孩子成長成才、農民知識技能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貧困地區學生資助情況已全面落實,職教扶貧措施得到逐步推廣實施,學生輟學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社會各界力量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通過各種方式投入人力、物力資助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其中以教育機構組織、高校大學生為中堅代表,在教育扶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機構可利用其自身平臺建立、健全體系,完善人力充足等優勢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提供持續性幫助。而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建設的主要儲備動力,能夠將貧困地區日常難以接觸到的優質教學資源、科學信息和現代化技術帶到學生、農民的身邊。
二、教育扶貧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師資力量薄弱,貧困家庭就讀困難
由于現行教師編制標準對貧困地區特設性考慮不夠全面,邊遠學校教師生活補貼政策實施時間較短,職稱設崗少,教師輪崗制度無法保障,教師晉升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導致邊遠貧困山區師資力量嚴重匱乏,優質師資力量流失較快。同時,貧困地區老齡化問題和留守兒童問題嚴重,很多留守兒童由于學校遠、校舍不足等原因無法接受教育或受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二)心理問題重視度不夠,貧困代際傳遞現象嚴重
由于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條件有限,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增加。貧困生、留守學生多會出現自卑、孤僻、內向、厭學等心理,因此,在開展教育扶貧工作時要格外注重心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物資表面。同時,由于貧困地區教育資源有限,再加上家庭經濟條件受限,導致兒童輟學率高,很多孩子甚至無法完成義務教育,加重了貧困代際傳遞。
三、教育扶貧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教育扶貧工作要注重多樣性
首先,教育扶貧的多樣性體現在扶貧對象多樣性。要針對留守兒童、老師、農民、專業技能型人才以及青少年等群體分別開展教育培訓活動。針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教育,調整其心態;針對老師開展現代化智能課堂培訓,提高老師獲取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針對農民開展國家政策推廣普及和基本素養培訓工作,提高其科學素養、開拓視野;針對青少年開展思想培訓活動,積極培養其服務人民的意識,加深其對愛國情懷的理解,引導優秀有志青年回報家鄉、發展家鄉,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一份力量;加強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增強貧困地區教育的造血功能,增加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動力。其次,教育扶貧的多樣性體現在扶貧方式多樣性。貧困地區支教服務,實地開展教育活動;幫助貧困地區學校制定、修改課堂課規,教職工培訓考核等;組織開展互聯網課堂,增強知識接收能力。
(二)教育扶貧工作要注重創新性
首先,教育扶貧的創新性體現在扶貧方式創新性。創新教學形式,實施“同課異構”教學方法,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服務;對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調查與志愿服務活動后,與當地組織保持合作,借助當地組織將學生組織到一起,充分創新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遠程直播互動教學、遠程在線輔導答疑、名師在線幫扶、學生一對一幫扶、微信QQ在線輔導等活動,提升貧困地區教學質量、師資力量水平和科學素養。其次,教育扶貧的創新性體現在扶貧效果創新性。創新教育活動,改善學習氛圍,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將學生管理從施壓轉向內驅,讓學生愛上學習;利用“互聯網+”平臺,提高扶貧效果,由點到面,加強溝通聯系,跟蹤輔導,確保教育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性。
四、結語
教育扶貧不是一個短期的項目,是一項長遠而具有深刻意義的事業,無法像建設基礎設施、建立幫扶產業等其他扶貧工作一樣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需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們可以通過增加扶貧工作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以多種形式來充分開發各種資源,盡可能多地幫助貧困山區孩子和農民獲得更好的、更先進的知識和技能,確保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水平能夠做到與城市同步。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薄弱環節,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關心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完善教學機制,降低輟學率,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大學生資助工作力度,構建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的學生資助體系,保障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加強貧困地區教育的造血功能。
參考文獻
[1]奐平清,王等等.農村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及其對策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1(01).
[2]周學桃.談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教育扶貧與教師隊伍建設[J].民族教育研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