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雅媛,謝緯安
淺談“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包雅媛,謝緯安
(南通職業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根據“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總結和分析。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合理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能力的開發、技能的培養等。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創造性;教學與實踐結合
“機械制造基礎”是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數字控制等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1]。該課程涉及面十分廣泛,是整合工程材料、鍛造、焊接、鑄造及金屬切削等知識而成的一門機械類綜合性基礎學科。因各院校專業側重不同,所選教材不同,內容略有差異,但其基本內容均包括了機械制造過程中的大部分內容。且該課程作為新生第一學期專業基礎課,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機械專業方向認知,同時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及從事生產技術工作的能力,由此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影響十分巨大。
該課程內容多、范圍廣、概念多、實踐性強、章節與章節之間聯系性不強,但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高,課程內容需與生產實踐緊密相連[2]。針對該課程特點,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針對該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方法改革作如下探討。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內容多,但課時有限,如何提高教學效果,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是關鍵問題。在有限的課時內,如果單純依靠“教授式”教學模式,教師教授的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學生也不可能全盤接受所學內容。課程知識點繁雜,課時少,教師講解過于淺陋而對重要知識認識缺乏深度,從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花大量時間補充重要部分的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卻無法保證學時。因此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如何改變過去課程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性、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如何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關鍵問題。
本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實際教學中,應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針對性準備一些與課程內容有關的錄像片,采用動畫模型或實際加工錄像往往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結合課本知識,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講解拉伸試驗、硬度試驗、鑄造、鍛壓或者焊接時,其內容蘊含各種方法、原理、加工過程,利用動畫模型或實際加工錄像往往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相對于傳統的書本教學文字過多、信息量過大,學生對內容理解不夠直觀,容易引起視覺疲勞。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形象地揭示了復雜的機械制造過程,有效地解決了許多教學中難以講解而又難以理解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學信息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是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
直觀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轉變,即“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該教學模式,在講授過程中,經常適時演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物、模型或實物圖片。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直觀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他們對所學知識的領會、理解和鞏固。
改變以往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把實驗、實訓以及現場教學等實踐性教學環節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轉變師生角色,改革教學思想觀念、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采用理論教學、實驗、實訓教學、現場教學、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通過小組學習、問題討論、分組實驗等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和技能訓練活動,使學生體會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鞏固學習成果,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例如該課程章節中的金屬切削知識,單純依靠書本的講解很難理解及掌握車刀的幾個標注角度。應結合車刀的教具,開展現場教學,用實際能看到、摸到的東西來講解這幾個難于理解的角度就不難了。
安排現場參觀教學,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學習各種機床的運動、切削加工方法。除常見傳統機床外,還包括一些學校不具備的齒輪加工機床、龍門刨床、龍門銑床以及一些較先進的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電解加工、激光焊接加工、快速成形加工等加工設備或技術。現場參觀教學法不僅使學生比聽課多記住一倍以上的內容,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以較新的科技成果組織教學。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著力于能力的培養和獲得,強化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堅持“實際、實踐、實用”的原則設計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學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理論,在應用中掌握理論,發展可提高學生智力的新的教學方法,研究和創造符合高職高專層次機械類基礎課程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課堂上,教師需根據講授章節內容,靈活地引入實際案例,把較為復雜或內容較多的案例,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根據每個案例的特點,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來思考、討論并總結討論結果,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一個班級學生可分為不同的小組,不同小組學生針對同一問題將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其他小組同學對其方案進行深入分析、討論。由此多次反復討論、分析,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大膽提出設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當學生偏離教學方向時,要及時將學生的思路、討論中心引導回教學內容上來。當學生針對一個問題糾纏不休時,教師要把握時機地控制課堂,不要讓討論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對學生在案例討論、分析過程中提出的各種方案,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表揚,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后,教師明確提出案例本身所涉及的知識點并針對各組學生提出的方案,教師進行適當點評與總結。對于比較好的方案,要予以肯定,對于問題比較明顯的方案,教師應指出問題所在、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采用此方案會給生產帶來的影響,對于還不太成熟的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繼續思考、探索和討論。
總之,教師恰到好處的點評,一方面能夠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提出個人觀點;另一方面又能夠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同時還能夠及時地對有關機械制造工藝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加工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通過實施以上教學方法,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難點、重點采用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及討論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不再枯燥煩瑣,對該課程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對機械制造產生極大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工程素質、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徐鋒,左敦穩.關于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07(7):90-91.
[2]楊仲岡.機械制造基礎[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99.
2095-6835(2019)22-0090-02
G712;TH16-4
A
10.15913/j.cnki.kjycx.2019.22.033
〔編輯:嚴麗琴〕